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在合肥圓滿閉幕

2018-08-09 09:12:23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鄭思雯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8月3日至5日,為期3天的“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召開。年會主題為“助推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中外專家學者、企業家與環保人士等2500余人與會,交流學術進展,探討科技創新,展示綠色技術,共商合作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年會形式多樣,有主旨報告會、專題分會場報告、論壇、研修班和環保科技創新成果展、數據庫專題決賽等多種方式,展現了專家、學者的學術風采,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併為産學研創造了對接“聯姻”平臺,促進創新技術成果轉化。

  【供稿待審】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在合肥圓滿閉幕(要聞)

  8月3日上午,“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在安徽合肥開幕。

   8月3日上午,“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舉行開幕式。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安徽省副省長周喜安、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機所首席科學家、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劉文清,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任南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豐昌,生態環境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陸新元和任官平,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周琪、歐盟環境總署技術官員米歇爾·加拉托拉、英國自然環境委員會戈登·麥克格雷戈等領導和嘉賓,以及中外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與各界環保人士等2500余人出席了會議。

【供稿待審】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在合肥圓滿閉幕(要聞)

  中外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與各界環保人士等2500余人出席了“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生態環保科技創新要服務於環境管理決策,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中外專家主旨演講展現前沿科技

   此次年會開幕式和閉幕式均設“特邀報告會”。開幕式的特邀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機所首席科學家、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劉文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豐昌,圍繞“大氣環境立體監測技術新進展”“南海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國環境基準初步思考”等議題分別作了主旨演講,專家們結合豐富的圖表、動圖、視頻等方式,生動展示了自己團隊在環境監測、海洋生態修復所做的前沿創新性研究成果,對我國環境基準設置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歐盟環境總署技術官員米歇爾·加拉托拉的演講題目為“歐洲環境足跡:方法論框架與政策展望”,他總結了歐洲過去8年環境足跡工作的研究進展。

   在閉幕式的特邀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研究員、全國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桂斌的報告題目是“環境污染健康影響研究的前沿與社會需求”。江桂斌院士以詳實的數據、多樣的圖表展現了化學品、微生物、空氣污染、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並強調應加強表觀遺傳學、流行病學、毒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任南琪作了題為《海綿城市——城市水循環系統4.0》的主旨報告。他指出了前期海綿城市建設的一些常見問題,如專項規劃理念不清,目標不明,只追求碎片化工程施工,工程設計隊伍嚴重匱乏,設計教條化,沒有一城一策。任院士認為,海綿城市應該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重點解決城市“澇災”與城市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實現地表水資源、污水資源、生態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統籌管理與利用,緩解熱島效應,確保社會水循環和自然水循環相互貫通。任院士還從環境管理角度建議儘快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與規範,並開發出適合國情的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數值模擬模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段寧解析了“實時原樣分析技術及在污染物過程監測中的應用”。他説,很多污染事故若能事先預警就可以避免發生,但監測一些樣品往往需要進行很多“預處理”,比如稀釋,這就導致誤差大,還要加入一些化學試劑,工序複雜,耗時長,耽誤了預警時機。而“實時原樣分析”——分析一個樣品,樣品不需要任何預處理,馬上就得出分析結果,不需要等待,可避免許多事故的發生。有了這項技術,就可以在污染物過程監測中取消複雜的物理預處理過程和化學處理過程。英國自然環境委員會委員戈登·麥克格雷戈作了題為“環境科學和領先技術的實踐應用”的報告,分享了英國海洋監測、水體修復、災害監測等方面的前沿技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的報告主題是“推進綠色發展,實現生態産品價值”。他指出,要通過完善制度來實現生態産品的價值,這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有5個基本辦法,一是增加財政轉移支付來增加生態産品的價值;二是生態補償;三是稅費制度,對那些不利於生態的産品行為要通過徵稅制止;四是設計好價格機制,很多生態産品是有價值的,定出價格可以釋放個信號,起到引導作用;五是要完善交易機制,尤其是碳匯交易機制,通過交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高端論壇提供智力支持

   據主辦方介紹,第二屆環保科技創新發展高端論壇在8月4日上午成功舉辦。今年的論壇主題是“VOCs污染排放與臭氧形成機制及防控”。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到場併發言,他説:“當前,有兩個現實情況擺在面前,不容回避:一是顆粒物組分中有機物含量高,在重污染天氣下佔比可高達30%左右,其中由VOCs轉化形成的二次有機氣溶膠是重要組分。二是臭氧污染整體形勢惡化,呈現出濃度逐年上升、超標天數明顯增加、首次超標時間逐年提前、污染區域逐步擴大的趨勢,已成為繼顆粒物之後的引起政府和公眾關心的又一污染問題。”

   黃潤秋指出,“我國VOCs污染防治工作仍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一是底數不清,排放特徵不明。VOCs排放源相對複雜、量大面廣,無組織排放監測難度大,定義和估算範疇不一致,使排放清單編制面臨一定挑戰;二是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完善。塗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産品VOCs含量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缺失,石化等重點行業VOCs泄漏檢測與修復標準也尚未出臺;三是缺乏有效適用的治理技術。VOCs涉及的行業和種類眾多、源排放特徵十分複雜,使得VOCs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難以選擇。”

   隨後,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院長葉代啟教授作主題報告,題目《“十三五期間國家VOCs排放特徵與變化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劉文清也作了題為《VOCs現場監測技術進展》的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教授的題目則是《二次污染防控與VOCs治理》。

   與會知名專家學者以及石化行業、傢具行業、印刷行業和塗料行業的代表圍繞主題獻言獻策,探尋改善VOCs(揮發性有機物)環境品質的途徑,以促進VOCs污染防治工作和我國“十三五”VOCs減排目標的有序推進。論壇專家的觀點在進一步討論、整理之後,將成為提供給中央高層的專家建議書。

   豐富的獎項激勵青年創新

   年會開幕式上,主辦方還頒發了“2017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2018年度環保科技創新實用成果”“第一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2018)光大國際優秀論文獎”“2018年度全國高校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和“《中國環境科學》2017年度十佳優秀論文獎”等6個獎項。

【供稿待審】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在合肥圓滿閉幕(要聞)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理事長黃潤秋(左四)、安徽省副省長周喜安(左五)為“第一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獎人頒獎。

   值得一提的是,為激發青年環保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活力,鼓勵青年人才脫穎而出,該學會不久前創設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今年經過嚴格評審,從82位經分支機構、地方學會、專家和常務理事提名推薦的候選人中,評出了30位“第一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獎人,其中8位獲金獎、22位被評為“優秀獎”。

  青年科學家專場成亮點

  今年年會的另一大亮點是人才梯隊的建設,主辦方專門為青年環境科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展才華舞臺的青年科學家專場。據主辦方介紹,這是應黃潤秋理事長的倡導和提議,給年輕科學家提供舞臺和發展空間。作為年青一代的科學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溫宗國教授基於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問題,分析了行業節能減排協同控制和管理路徑優化;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杜林教授分析了大氣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形成二次有機氣溶膠的機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謝明輝副研究員針對“清潔生産與生命週期評價”作了報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榮研究員介紹了“我國海洋微塑膠污染及其生態效應研究”;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鄭一教授談了“水資源- 生態環境耦合系統的模擬與管理:黑河流域研究進展”。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王國慶研究員介紹了“信息化技術在土壤環境調查監測中的應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穆楊教授作了“廢水資源化”的報告,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張華研究員則談了我國土壤汞污染現狀、風險及防治。除了設置青年專場,年會還在其他分會場邀請了許多青年科學家作報告。

   黃潤秋副部長作專題報告

   在3天的會議中,有一場會議觀眾爆滿,超過700人的會場滿滿噹噹,那就是8月4日下午舉辦的“專題報告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在會上作了題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專題演講。

   黃潤秋副部長介紹:“今年5月18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深刻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那麼,如何把握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黃潤秋副部長認為,“精髓集中體現在‘八觀’上,也就是‘深邃歷史觀、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民行動觀、全球共贏觀’,這‘八觀’回答了三個問題,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因為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關鍵是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怎麼樣建設生態文明?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因為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説到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形勢,黃潤秋副部長概括為五個“前所未有”。一是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三是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四是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五是環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那麼,接下來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黃潤秋副部長認為:一是明確指導思想;二是壓實政治責任,就是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關鍵要嚴格考核問責。三是把握好核心追求,就是改善環境品質。四是立足基本實際,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有什麼問題突出解決什麼問題;五是形成一套策略方法。

   在演講現場,黃潤秋副部長還播放了精心製作的PPT,裏面有不少地方被污染前後的對比照,被污染前風景優美,被污染後污水橫流,觸目驚心。在演講結束時,現場觀眾報以多次熱烈的掌聲。

  特設“成果轉化”平臺

   年會的數十場論壇廣泛探討的一個話題是:在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閉幕式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王志華主持了“環保科研、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與綠色發展對話”,任南琪院士、段寧院士、戈登·麥克格雷戈先生、李佐軍副所長和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淩錦明等嘉賓,交流和探討了環保科研成果轉化中的“癥結”,強調要尋求實現環保科研成果轉化的機制與途徑,研究科研與産業成功聯姻的學問,實現雙贏。

  在推動需求對接和成果轉化方面,本屆年會比往年投入了更多精力,除了設置生態環保科技成果展、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成果展,還安排了生態環境保護CEO圓桌會議、環保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交流會等活動。

   604場學術報告為2500余人做學術“洗禮”

   閉幕式末尾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做“學術總結”。他介紹,本屆年會學術氛圍濃厚,學術品質高,內容豐富,共計作604場學術報告,26個壁報展示,有55家企業展示了環保科技成果,年會還收錄了608篇論文,涉及環境管理,環境科學研究與應用等議題。

   今年年會安排了36個分會場、5個論壇、1個青年專場、4個研修班、1個競賽(首次舉辦“全國互聯網+生命週期評價競賽”,搭建研究機構與行業和企業交流的平臺),以及科技成果展,是個集會、展、賽、獎于一體、融合雄厚智力資源的大平臺,與會者就環境創新技術與管理對策等進行了深入切磋。數十個分會場與論壇的“論劍”、競賽及專題活動,主題與形式豐富多彩,成為年會思想風暴的一台臺“發動機”,各路參會嘉賓在此論道,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智慧,為中國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據了解,此次會議更加注重發揮科學家在學術交流中的主體地位,有13個分會場由科學家自主開設、自發組織。此外,相比往年,此次年會主辦方邀請了更多國際同行參會,並安排了“一帶一路”環境科技創新與合作國際論壇。

   今年,時間緊湊的年會還針對業內高度關注的熱點行業新開闢了“高級研修班”活動板塊,包括VOCs控制與全過程治理高級研修班、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與生態修復高級研修班,以及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與政策高級研修班。

   劉文清説,3天的會議讓2500余名與會者接觸到了最前沿的學術課題和觀點,“是我國環保科技界的年度盛會”。

   此次年會的聯合主辦單位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共合肥市蜀山區委員會、合肥市蜀山區人民政府、安徽大學。(圖文供稿: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編輯:王風雲)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