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丨從長江江豚看長江生態系統的修復

2018-08-10 13:47:35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光明日報訊:“我家世代都是漁民,我就出生在湖北黃岡的漁船上,打記事起就在長江上討生活了。”今年51歲的舒銀安捕了40年的魚,也見證了長江江豚由多變少。

  2017年6月,舒銀安收起了漁網,報名成為鄱陽湖湖口江豚協助巡護隊隊員。“在我小時候,長江上哪都能看到江豚,現在不僅很難發現江豚,就連鰣魚、河鲀這些魚種都快絕跡了。”

  1990年,3600頭;2006年,1800頭;2012年,1045頭;2018年,1012頭……近30年來,正如舒銀安感受的那樣,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正在不斷衰減。在這背後發酵的更大問題,是長江生態系統正面臨著的沉重壓力。

  “長江江豚種群極度瀕危是多種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江湖阻隔和酷漁濫捕導致魚類數量大幅衰減、江豚食物缺乏,快速發展的航運業干擾江豚的聲吶通訊,水域污染降低其繁殖力,漁具和船隻誤傷江豚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旭東説,“長江江豚是處於長江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的哺乳動物,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它們數量的多寡,是反映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一面鏡子。”

  在許多水生生物專家看來,“沒得吃”是制約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的首要原因。

  長江流域是許多淡水魚類的天然産卵場,漁業資源曾經極為豐富。但在今天,長江漁業資源已經全面衰退:鰣魚從1974年的年産1570噸到現在已基本絕跡,刀鱭從20世紀年産4000噸至近年來已無法形成魚汛,“四大家魚”種苗發生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産卵量曾經從最高300億尾降至最低1億尾……以魚類為食的江豚也受到了“糧食危機”的衝擊。

  “長江中的許多魚類都是江湖洄遊的,不洄遊就不能完成它的生活史。”徐旭東向記者舉例,人們熟知的青、草、鰱、鳙四大家魚會在食物豐富的湖泊中肥育,待性成熟後從湖泊洄遊到長江。當水溫達到18度以上、江水暴漲,它們才能在刺激下發情並繁殖,隨後在長江中孵出的魚苗又會遊回湖泊。

  但20世紀50年代以來,長江中下游的絕大部分通江湖泊被人為阻斷,多種魚類隨著洄遊路線的消失而衰退甚至消亡,導致長江江豚失去了重要的食物來源。“由於漁業資源衰減,很多漁民為了維持生計大量使用電捕魚、大圍網、迷魂陣、滾鉤等非法捕魚手段,這一方面進一步造成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同時也造成很多江豚被誤捕而傷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郝玉江介紹。

  據最新數據,生活在鄱陽湖中的長江江豚約為457頭,約佔長江江豚現有種群數量的一半,而且在長江幹流的鄂州至安慶段,即鄱陽湖湖口上下游的水域,也正是長江江豚在幹流中分佈密度最高的水域。

  “鄱陽湖是長江中下游流域僅存的3處通江湖泊之一,自然的水文變化和暢通的洄遊通道,孕育了相對豐富的漁業資源,這也成為長江江豚賴以生存的絕佳生境。”郝玉江説。在他看來,要想恢復長江漁業資源,一是應從國家層面根本解決漁民問題,幫助漁民轉産就業,讓長江魚類資源得到2到3個世代的休養生息,以促進漁業資源的快速恢復;二是積極推動長江自然生態保護,恢復長江自然岸線和沙洲植被,在有條件的地方恢復江湖連通,營造適合水生生物繁衍的自然生境,使長江恢復其自然的生命特徵。

  “漁業資源是典型的開放性公共資源,極易造成過度使用的‘公地悲劇’。”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介紹,長江每年的捕撈量已不足10萬噸,僅佔全國淡水捕撈産量的0.15%,已基本喪失漁業生産價值。當前的長江禁漁期制度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並未從根本上改變長江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的大趨勢。“為了保護長江江豚,保護長江的生物多樣性,加快推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捕是當務之急。”馬毅説。

  數量比大熊貓都要稀少的長江江豚,自1989年被定為二級保護動物後,保護等級尚未作出調整,法律地位的滯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限制長江江豚保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馬毅告訴記者,2014年,原農業部就要求各地按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標準,對長江江豚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和管理措施,但想要更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長江江豚正式確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涉及主管野生動物保護的多個部門的協調統一,農業農村部目前正在積極推進。

  “保護長江江豚,就是要恢復長江的漁業資源,守護長江的生態系統。‘1012頭’長江江豚的最新考察結果,説明長江生態系統的惡化趨勢得到了遏制。”對於長江江豚的未來,長江的未來,郝玉江認為“很有希望”。(作者 周夢爽)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