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丨圖率先之舉 收務實之效

2018-08-13 15:00:43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鄭思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

候鳥在位於鄱陽湖畔的五星農場境內飛翔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光明日報訊:吳頭楚尾、江南西道,江西坐擁152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如今,這個中國南方的中部省份正積極以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為契機,努力探索協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

  “綠色崛起是江西發展的最佳路徑。良好生態是江西最為寶貴的財富,最具競爭力的品牌,是實現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潛力與希望所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打造中國‘江西樣板’要求江西必須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有率先之舉、務實之效。”江西省委書記劉奇説。

  將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8月6日,九江市湖口縣石鍾山望江亭。憑欄眺望,鄱陽湖水波浩渺,往北注入滾滾長江,江湖交匯處清濁分明,蔚為壯觀。

  “千河歸鄱湖,鄱湖入長江。”地處萬里長江與百里鄱陽湖交匯點上的九江,是長江經濟帶的一個重要節點城市。由於歷史遺留和非法搶建等,小、散、亂的非法碼頭和泊位曾一個連著一個,給沿江環境帶來巨大破壞。

  “為了還長江一江清水、一岸翠綠,我們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把整治非法碼頭作為開發利用岸線資源的突破口,開展了非法碼頭專項整治系列行動。”九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董金壽説,列入拆除類別的61個非法碼頭64個泊位,已全部拆除到位並完成生態復綠。

  從大規模退田還湖、退耕還林到平垸行洪,從遏制非法採砂到整頓非法碼頭……九江在行動。2015年至今,長江九江段通航秩序明顯好轉,長江和鄱陽湖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此外,九江還在都昌和永修交界的鄱陽湖水域劃定面積超2萬畝的禁採區,建立江豚棲息保護區,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種群數量在鄱陽湖裏保持在457頭左右。

  發生在長江九江段的美麗嬗變,正是江西舉全省之力大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生動寫照。自2016年8月被列入首批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江西為打造長江“最美岸線”,圍繞水資源保護、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與保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岸線資源保護利用、綠色産業發展等6大領域,持續開展“清河行動”,系統推進工業污染防治綜合治理行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行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行動等各類專項整治,長江中游生態安全保障能力大為提升。

  “以前村裏、山窩裏幾乎全是豬欄,空氣中的臭味隔著好幾裏就能聞到。”回想起往日情景,新餘市分宜縣鈐山鎮黨委書記袁志勇直搖頭。新餘市,中國“七仙女傳説”的溯源地。曾幾何時,仙女湖的粼粼波光成為人仙相戀、喜結良緣的愛情見證,為當地百姓喜聞樂道。然而,地處湖上游的分宜縣鈐山鎮一度無序發展生豬養殖産業,不僅嚴重影響了周邊環境品質更成為下游水質的安全隱患。

  2017年3月,新餘市提出開展“保家行動”,全面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豬欄拆除了,污染工廠搬遷了,仙女湖的“顏值”提升了。“保家行動”實施一年多,仙女湖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新餘市也被列入全國首批通過驗收的28個水生態文明城市。

  通過凈空、凈水、凈土等環保攻堅戰,江西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突出的環境問題。目前,全省空氣品質優良率86.2%,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92%,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文章圖片模板

鄱陽湖濕地

    以“共抓大保護”倒逼産業轉型升級

  來到南昌市高新區,只見在“上有大樹遮陰,下有草皮覆蓋,間有草花點綴,面有景觀可賞,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推窗聞香,開門見綠”的環境中,分佈著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智慧裝備製造、大數據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一個個主導産業集群。這片2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科技、産業、生態、城市”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的生態科技新城正在成形。

  “實現綠色崛起,不能唯GDP,斷子孫路,也不能守著綠水青山沒飯吃。關鍵要轉變發展方式,按照生態優先的發展定位安排適合本地生態環境容量的産業和項目。”南昌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劉德輝説。

  近年來,江西聚焦全流域、全方位、全體系、全過程,在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上做“加法”,在落後産能上做“減法”;聚焦新製造經濟、新服務經濟、綠色經濟、智慧經濟、分享經濟五大主攻方向,大力發展新經濟,同時加快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堅決淘汰過剩、落後産能,破除無效供給,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品質、效益和水準,以“共抓大保護”倒逼産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在項目選擇上,江西堅持在健康服務、節能環保等以健康、綠色、智慧為特徵的導向型産業,以及航空、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持續發力。如今,江西靖安縣的消費者只需下載專門軟體,掃描産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通過生態雲技術,對農産品的生長、採摘、製作進行全程追溯。

  在空間佈局上,江西更加注意為生活、生態“留白”“增綠”。走進位於南昌市灣裏區的江中藥谷,森林湖泊環繞,野鴨、水鳥在污水處理後又用作水景的湖泊中悠然游動——這裡是工廠,也是綠意盎然的園林。

  目前,江西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16.9%和33%,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5.6%,發展的品質和效益穩步提升。

  “江西將大力培育和發展環保産業,使之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擴大優質生態産品供給的同時,積極推動生態資本的增值轉化,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富民財富,提高‘點’綠成‘金’、增值變現的水準。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贛鄱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成為人人嚮往的綠色家園。”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張和平説。

  搭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

  群山環抱、峰巒秀美,紅豆杉群蒼翠挺拔,更有潺潺流水,平添靈氣。這裡,是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

  長水村有“中國林改第一村”之稱,森林覆蓋率達94.7%,全村634戶、2297人,森林面積12.4萬畝,戶均195.6畝。近年來,村民們從以前的靠山吃山“賣樹木”維持生計轉變為發展森林旅遊“賣生態”發家致富。“我們村現有農家樂22家,去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有200多戶林農養蜜蜂,共養蜜蜂8000多箱,年養蜂收入近800萬元。”長水村村委會主任肖光成説。55歲的老肖,還有一個職務是長水村的“林長”。“村裏的護林員經常去山裏巡防,發現什麼情況彙報給我們,我們發現什麼情況再和林業部門和執法部門溝通,配合護林員把事情處理好。”

  今年7月初,江西出臺《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構建“統籌在省、組織在市、責任在縣、運行在鄉、管理在村”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機制,實現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肖光成説,通過實行林長制,責任落實到了山頭地塊,可以確保每塊林地都有五級林長和護林員負責管理。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江西綠色崛起,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2015年,江西省啟動實施河長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黨政同責、區域和流域相結合,覆蓋全省所有河流的高規格五級河長制組織體系。今年5月,江西又在深化推行河長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湖泊全面實施湖長制,加強湖泊保護管理,改善湖泊生態環境。據江西省河長辦專職副主任姚毅臣介紹,到2020年,鄱陽湖流域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將達到90%以上,城市規劃區內湖泊水質將達到IV類及以上。

  劃定全省域生態保護紅線,完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基礎評價,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全部出臺;加快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管改革、贛江流域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贛江新區城鄉環境保護監管執法試點;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實施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制度,出臺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一套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框架,在江西已初步構築起來。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全國首批五家之一、中部地區唯一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江西贛江新區已開始著手探索綠色金融發展新模式。

  “作為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先行區、引領江西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未來五年,贛江新區將初步構建一個組織體系完善、産品服務豐富、基礎設施完備、穩健安全運行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探索形成一個可複製、可推廣的江西經驗。”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贛江新區黨工委書記殷美根説。

  厚植人文精神 孕育綠色崛起

  江西文脈悠長,素為“文章節義之邦”,悠悠鄱陽湖水更孕育了璀璨的贛鄱文化。

  巍巍廬山腳下,古樸雅致的白鹿洞書院至今閃耀著朱熹、王陽明等先賢的思想精髓;悠悠潯陽江頭,一曲琵琶行依然餘音繞耳。在江西綠色崛起之路上,如何厚植人文精神,令贛鄱大地不愧“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成為擺在主政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在瓷都景德鎮,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破敗的老工業廠區到傳統與時尚氣息交融的文創中心,對景德鎮人而言,“陶溪川”這個名字既陌生又熟悉——就在6年前,它的名字還叫宇宙瓷廠。

  “不拆一棟房子、不賣一塊鐵、不撕一張紙、不砍一棵樹,只為留住6.9萬名産業工人的集體記憶。”2011年,當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發展總公司董事長劉子力接手這個舊廠區之後,隨之進行了一場生態文明的轉型升級。昔日爐火熊熊的燒煉車間,成為美術館、博物館;曾經燈火通明的彩繪車間,入駐品牌餐飲企業;瓷聲悅耳的選瓷包裝車間,成為國際工作室……轉型升級後的陶溪川帶動5500余人就業創業,更是7000多名“景飄”的精神家園。

  “景德鎮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在景德鎮我們才能製作出如此美輪美奐的藝術品。”景德鎮“八月和蓋”工作室裏,來自英國的“洋景飄”、51歲的凝聚態物理學博士蓋博天(Guy Thompson)説。

  在“八月和蓋”工作室坐落的三寶村,吸引了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陶瓷企業和文創藝術家聚集,徜徉于藝術海洋。為進一步開發三寶的瓷文化和生態資源,景德鎮市珠山區將舉全區之力,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斥資20億元,把三寶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瓷谷”。

  “通過實施道路改造、河道改造、房屋立面改造、景觀建設、基地建設等一系列工程。未來的三寶瓷谷將以陶瓷文化創意為特色,充分利用現有的老廠房建築,讓外地乃至世界各國的陶瓷藝術家朋友能夠在景德鎮自由的生活、創作、體驗和養生。”對未來,景德鎮市珠山區委書記林衛春信心滿滿。

  “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千年瓷都景德鎮成功嬗變的背後,是江西省大力推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努力。依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紅色文化基因,江西正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重點,以推進文化跨界融合為主線,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推進文化業態創新,突出“江西元素”,講好“江西故事”,提升江西文化影響力。(作者 胡曉軍 馬榮瑞 周洪雙)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