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丨看南水如何“美顏”北方生態

2018-08-13 15:30:54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鄭思雯

  光明日報訊:南水北調中線能做什麼?

  “讓受水區的居民喝上甘甜的南來江水”。

  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已累計向豫、冀、京、津等受水區供水超過150億立方米。

  這個答案也不完全正確——除了讓受水區的居民喝上南水,還要讓受水區的河流“喝”上南水。

  “向北方30條河流累計補水近8.7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完成了首次生態補水。”日前,水利部召開新聞通氣會,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陳明忠在會上宣佈,今年4月13日至6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向河南、河北、天津生態補水4.67億立方米、3.51億立方米、0.47億立方米,河湖生態得到提升、河湖水質明顯改善、地下水補給有所增加。

  1.為何補:華北水環境危機待緩解

  “這瀑河水庫頂著個水庫的名頭,實際都枯了好多年了。真沒想到,最近又有了水,看著這嘩啦啦流淌的水,心裏是真敞亮啊。”河北保定市徐水區瀑河沿線德山村62歲的村民代克山笑著説,“現在的水庫、河道跟我小時候那會兒一樣。”

  瀑河水庫能再現碧波,得益於南水的滋養。從4月中旬開始,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向白洋淀生態補水,部分南水經瀑河水庫流向白洋淀,這個乾涸了36年的水庫終於重現生機。

  除了向北方受水區提供城市生活、工業用水,並兼顧農業用水之外,為何還要進行生態補水?尤其是許多去過白洋淀的人必定充滿疑惑:“水到白洋闊連天”的白洋淀竟然缺水?

  事實上,“華北之腎”白洋淀的面積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561平方公里銳減至366平方公里。白洋淀每年因蒸發、滲漏就要損失大量水資源,歷史上流入白洋淀的九條河流近年來又大部分斷流,逐步退化萎縮使得白洋淀面臨“腎衰竭”的困境,這樣的困境也是河北乃至整個華北水危機的縮影。

  翻看我國的水資源版圖,缺水是不爭的事實,這個事實在華北表現得尤為突出——據統計,華北地區以僅佔全國4%的水資源量,支撐了全國約25%的人口、27%的GDP、25%的灌溉面積和糧食産量。經濟社會的發展已超出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處於嚴重的供需失衡狀態,不少河流“有河皆幹、有水皆污”,地下水超採嚴重,形成多個漏斗區。

  顯而易見,被透支的華北地區需要更多水源來支撐龐大而又“乾渴”的身軀前行。

  “解決華北地區水環境、河湖生態惡化問題,關乎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等國家重大戰略落實,關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陳明忠看來,此次生態補水可以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功能,優化水資源配置,對改善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滿足沿線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如何補:用好調度的總指揮棒

  79天,30條河流,近8.7億方水。

  這是自2014年年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來,第一次長時間大範圍實施生態補水。“第一次”“長時間”“大範圍”“生態補水”,這幾個普通的詞湊在一起,對中線的調度管理人員而言,卻是一場極其嚴峻的挑戰。

  “生態補水期間,我們還要確保11.7億方的年度正常供水計劃順利完成,加上生態補水任務的8.7億方,79天要完成20.4億方的供水任務,意味著平均日供水量約2600萬方,最大日供水量達3000萬方,任務很艱巨。要實現這個任務,中線許多節制閘要處於全開不節制狀態,調度難度和壓力明顯增加。另外,通過退水閘分水是實現生態補水的唯一選擇,全線要啟用退水閘30座、分水口68座,共計98處,這樣大規模、大範圍的分水,對中線尚屬首次。”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局長于合群介紹説,“此次生態補水臨近主汛期,生態補水期間要在大流量、高水位狀態下滿負荷運行,中線渠道自身的防汛壓力很大,同時,還要隨時準備沿線河道出現汛情時緊急停止分水。這次中線工程面臨很多‘第一次’,不僅工程、設備設施面臨考驗,管理隊伍也面臨檢驗。”

  為了讓北方河流順利“喝”上江水,調度保障、工程保障、水質保障、應急保障齊發力,以化解這些難題和壓力。

  調度是中線工程安全運行的總指揮棒,針對生態補水,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制定專項方案,加強閘站值守,加密工情和水情監測,實施精準調度。在工程保障方面,分析工程設施設備及運行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漏洞,全線45個管理處每天排查。

  “在水質保障方面,我們加強了污染源排查和監視、水質監測工作,生態補水期間共積累8000余組監測數據,確保正常供水水質穩定達標。為應對突發狀況,還制定生態補水專項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搶險隊伍8支,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演練31次,加強應急保障。”于合群表示。

   3.補出什麼:河湖換新顏、生態得改善

  汩汩南水,補水北方,補出了什麼?

  最直觀的莫過於代克山看到的,水回來了,河回來了。

  通過此次生態補水,河湖水量明顯增加。在河北,12條天然河道得以恢復,白洋淀補水1.12億立方米,保定市徐水區新增河渠水面43萬平方米。在河南,中線工程向鄭州、焦作等12個城市生態補水,涉及白河、清河等18條河道;焦作市區龍源湖、濮陽市引黃調節水庫、漯河市臨潁縣湖區濕地等河湖水系水量明顯增加。

  水量之外,河湖水質也得到明顯提升。據原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建設管理司司長李鵬程介紹,天津市中心城區4個監測斷面由補水前的III~IV類改善到II~III類;白洋淀上游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監測斷面入淀水質由補水前的劣Ⅴ類達到Ⅱ類;河南許昌市對“九河兩渠八湖一軸”河湖水系水體進行了全面置換,安陽市安陽河、湯河水質由補水前的Ⅳ類、Ⅴ類水質提升為Ⅲ類水。

  南水對北方生態的“美顏”作用,不僅僅發生在地上,地下水水位也明顯回升。

  “補水河道沿線的水位明顯回升。”河北省水文局有關負責人以數據説話,“監測顯示,與補水前相比,河北省9條補水河道沿線5公里範圍內,淺層地下水埋深平均上升0.49米,其中邢台南留寨站最高上升7.96米,石家莊高邑城關站最高上升6.27米。”據了解,保定徐水區河道周邊淺層地下水埋深平均回升0.96米,河南焦作修武縣郇封嶺地下漏斗區大獅澇河王屯鄉段觀測井水位較補水前上升0.4米。

  “此次補水還倒逼一些河道進行排污口改造,河北邢臺市隆堯縣尹村鎮等部分地區飲水困難也得到緩解。”李鵬程指出。

  這次生態補水實踐,讓30條北方河流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北方水生態明顯改善。“水利部會繼續做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度工作,優化配置水資源,統籌安排好生活、生産和生態用水,持續推進華北地區河湖生態修復保護和地下水超採治理。”陳明忠説。(作者 陳晨)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