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蜀大地天藍地綠水清

2018-08-15 16:55:48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光明日報訊:從川西貢嘎山到川東渠江河口,是7300多米的落差;從川西北高原的涓涓細流到川南的浩蕩長江,是上千公里的距離——這就是四川,多樣、豐富,千河分佈、湖泊密集,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巴山蜀水的秀美風光,更關係國家生態安全和長遠發展。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四川牢固樹立和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不斷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這樣定位四川的生態文明建設:以最大的決心肩負起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以最堅決的態度狠抓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以最有力的舉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巴蜀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奮力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1.生態環境修復 九寨美景重現

  8月,走進地震一週年後的九寨溝風景區,諾日朗瀑布豐沛的水流如條條銀鏈傾瀉而下,五花海、蘆葦海、樹正群海的水面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斕,被譽為“人間仙境、童話世界”的九寨溝涅槃重生,再現昔日風采。

  在一年前“8·8”九寨溝地震中,諾日朗瀑布岩層出現了局部崩塌,瀑布上方出現了長16.8米、寬50釐米的裂縫,無數涓涓細流變成了一股急流,而五花海周圍的山體、樹木、土石滑落至湖水中,湖水變得渾濁不清,九寨溝的景觀受損嚴重,地震打破了“童話世界”的寧靜。

  不少人對九寨溝能否恢復如常充滿疑慮。但一年後,這樣的疑慮被全部打消。

  如何重建九寨溝?“科學推進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成為重建工作的首要任務。地震後3個月,四川省正式印發《“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九寨溝景區管理局按照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的要求,把世界自然遺産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樹立大生態、大環境觀念,統籌自然恢復與人工治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地震直接破壞的生態修復與災害影響的生態保護,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建設、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水生態環境保護,最大限度恢復自然生態功能。

  一年來,九寨溝景區始終堅持“尊重自然,適度干預”的原則,突出自然修復、生態修復,有序推進所有自然遺産的修復工程,對景區內的自然遺産點進行動態監測和保育,通過就地取材的人工“補粧”和大自然的自我修復,盡可能重現九寨溝昔日美景。

  九寨溝景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肖維陽在介紹諾日朗瀑布修復工作時説:“經過多方考證、多次研究,我們決定採用大自然自我修復和人工修復疊加的方法,用地震中垮塌的鈣華體來填補裂縫,讓水不再順著裂縫流走。水流有道後,新的諾日朗瀑布景觀就形成了。”

  此外,九寨溝縣成立了災後重建生態文明審查組,組建由61名生態、環境、景觀、旅遊文化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專家庫,梳理重建規劃表內項目74個和規劃表外提升項目24個,在可能性研究評審、實施方案評審等環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審查,實現空間規劃審查、生態文明審查兩個“漏斗”同步發力,確保所有重建項目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和全域旅遊要素理念。

  九寨溝的重生見證著四川在生態保護上的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出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15個改革方案和若干規章制度,開展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流域生態補償等重大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過去5年,累計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措施58個大項。正式劃定的生態紅線內總面積19.7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40.6%。全面打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等均顯著下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率為80.5%,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87個國家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81.6%,同比上升9.2個百分點,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環境污染防治初見成效。

  不久前出臺的《四川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全省將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合理的主體功能區佈局,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顯著提高,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2.“解決好由誰來幹、怎麼幹的問題”

  沱江,是長江上游的一級支流。它發源於四川腹地,奔騰700多公里,雖水量不大、流域不長,卻意義非凡。沱江流經成都、德陽、內江、瀘州等大中城市,沿河工廠千余座。由於沿岸工業、人口和城市密集,沱江成為四川水污染防治的難點和重點。

  前幾年,沱江在內江河段出現了嚴重污染。內江隨即大力開展了沱江幹流內江段水污染治理,進一步清理轄區內的污染工業企業,深入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全面提升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嚴格控制總磷污染物的入河量,污染源得到了控制。

  如今,漫步在沱江穿城而過留下的內江市甜城湖畔,心曠神怡。周圍的謝家河濕地公園、桐梓壩生態濕地、六段錦大千書畫長廊,形成一條步道全線貫通的沱江生態走廊,一步一景,如在畫中,讓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四川省通過壓緊壓實治理責任,科學制定規劃方案,堅持系統綜合整治,強化整治要素保障,沱江全流域污染基本得到遏制。特別是自從去年以來,四川省委確定,在沱江流域由省領導擔任省級河長,流域7個市的市委書記擔任各市的河長,各部門整合資源精準發力,從頂層設計上解決了“誰來幹”的問題。省環保廳聘請4位院士和10余位專家成立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專家顧問團,對流域內主要河流(包括支流)沿江踏勘,確定河流污染類型,精準制定並實施治理方案。同時,發揮省環保督察辦、“三大戰役”辦總協調總調度的作用,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絕不允許將超標廢水排向下游。

  今年上半年,沱江流域16個國控斷面中,9個達到水質優良,優良率達56.3%,是去年同期優良率的4倍多,污染物濃度大幅下降。四川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表示:“我們還不能盲目樂觀,水污染問題稍一疏忽就會反彈。我省要保證一江清水向東流,確保2020年沱江流域水環境品質總體達標,全流域劣V類水體基本消除,就必須解決好由誰來幹、怎麼幹的問題。”

  今年年初,四川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大調研的重點課題之一。省領導帶隊深入多地,總結成效,查找問題,提出工作思路。在6月30日舉行的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表決通過的《全面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決定》,對於“解決環境生態突出問題”“推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化”作出部署,提出集中優勢兵力,打好藍天保衛、碧水保衛、黑臭水體治理攻堅、長江保護修復攻堅、飲用水水源地問題整治攻堅、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攻堅、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散亂污”企業整治攻堅等“八大戰役”,對於“怎麼幹”問題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面對母親河長江,四川有關規定更為具體:嚴禁在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範圍內新建佈局重化工園區,嚴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紙、印染、製革等項目。清理整頓長江入河排污口,查處長江沿岸非法碼頭、非法採砂。加強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實施“一河一策”,強化上下游協同共治,開展清河、護岸、凈水、保水行動,全面落實河(湖)長制。

  “到2020年,水環境品質要有明顯改善,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乾乾淨淨,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滅,國考斷面劣Ⅴ類水質全面消除,優良比例全面達標,出川斷面水質持續穩定在Ⅲ類以上。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可控。”于會文表示。

  3.公園城市規劃和建設新探索

  來到天府新區的興隆湖畔,綠樹葳蕤,此起彼伏。在綠色的包圍裏,一汪碧水微波盪漾,湖岸邊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築倒映湖中,將都市與原野和諧統一成新的山水畫卷。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一批涵蓋電子信息、大數據、旅遊文創、新材料、現代農業等企業産業集群坐落其中,一座公園城市正在成形。這是成都的新形象,也是四川的新期待。

  “天府新區正逐漸由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轉向構建高品質生活圈、高品質産業生態圈,由主要依靠區域配置資源轉向面向全球配置高端資源,由傳統管理體制轉向現代化國際化治理體系,由主要依靠投資驅動轉向主要依靠創新型人才支撐發展,預計到2022年,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的增速,核心區基本建成天府中心、西部博覽城、天府科學城起步區,構建起公園城市山水林田湖全域生態骨架。”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公園城市建設局局長林強介紹。

  天府新區正走上四川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綠色崛起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近年來,四川省不斷推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化,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全面推行清潔能源替代,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推進城市建設提品質、補短板,科學規劃城市群,開展公園城市建設試點,建設海綿城市。

  這幾年,四川實現了全省産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轉變。全省單位GDP能耗下降24%、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2%。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0.9%,節能環保裝備産業總産值由2015年的650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018億元。清潔能源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8.7%,高於全國28個百分點。

  各個市州也正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之路。樂山市堅持“以人為本、山河為骨、綠色打底、文化為魂”,推進綠心公園生態整治、“一湖五濕地”等項目建設,打造“綠秀嘉州、水潤樂山”的國家公園城市。雅安市重點從提升生態環境、壯大綠色産業、建設綠美城鄉、弘揚綠色文化、創新綠色制度等方面推動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綠色發展示範市建設,將用5年時間基本建成美麗雅安、生態強市。作為長江出川的最後一道關口,瀘州市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優化沿江生産、生活、生態空間佈局,加快生産生活方式綠色化改造,統籌沿江生態保護修復,著力構建“兩江清水、四岸青山”的長江上游重要綠色生態廊道。(記者 李曉東 馮帆 周洪雙)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