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中國旅遊業的目標重構與動能轉換

2018-09-11 13:48:41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鄭思雯

  【原創待審】戴斌:中國旅遊業的目標重構與動能轉換(專家視角)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報道(劉蓉娜 張楠):隨著國民參與旅遊活動的普及化和日常性、旅遊經濟體量與綜合影響力的擴大,旅遊業在2009年底被賦予前所未有雙定位: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9月9日,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在杭州如期舉行。會上,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就中國旅遊業的目標重構與動能轉換進行了精彩講解。

  戴斌表示,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為了應對入境旅遊市場增幅放緩,以及總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的挑戰,中國開始探索開始發展國內旅遊。受益於雙週末、“黃金周”、帶薪休假等假日制度的優化與完善,“人口紅利”被有效釋放了出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的建立與完善,國家、地方、集體、個人和外商投資旅遊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市場取代行政成為了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為了“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遊時代”,更好地呼應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資本和技術開始以更大力度進入旅遊業。旅遊業也因此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又被稱為“創業照耀旅遊的星空”。

   美好生活既包括豐衣足食的基本需求,也包括詩與遠方的精神追求。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和住房、汽車等物質保障之後,文化、休閒、旅遊等精神層次的追求開始變得重要起來。“吃有肉、住有樓,還有閒錢去旅遊”是老百姓對小康社會的樸素理解。“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則是年輕一代的城市白領對遠方風景和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與現實吶喊,戴斌講到。

  “美好生活是文化建設的宗旨,也是旅遊發展的目標。如果更多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走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可以欣賞高品質的戲曲、音樂、舞蹈藝術,可以參與開放性的讀書分享、群眾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等終身學習和美的教育活動,文學藝術的日常教化功能就會不可逆轉地顯現出來。從世界範圍內看,文化氛圍深厚的國家、城市和鄉村,往往也是遊客喜歡到訪並給予好評的旅遊目的地。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人都是最美麗的風景”。目前,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展,公共文化空間將成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場景,真正地嵌入到“美麗中國旅遊夢”的現實體系。當文化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追求,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才有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文化自信才有的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戴斌説道。

  “美好生活是小康社會和文化建設的新追求,也是旅遊産業發展的新動能。中國旅遊研究院對國內外一些地區進行了連續四十個季度監測結果表明:那些經濟社會發展水準高、文化藝術氛圍深厚的旅遊目的地,不論是接待遊客數量、旅遊收入、企業利潤,還是遊客滿意度評價,都遠高於那些經濟欠發達、社會欠發展、公共文化建設不完善的地方。好的旅遊目的地需要空間拓展,更需要內容創造,從而讓遊客在主客共享的生活場景中通過深度體驗以增強獲得感。商業環境、國民休閒和文化品質所構成的美好生活,為旅遊目的地建設、形象培育、宣傳推廣和市場主體建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動力。”戴斌説道。

  “旅遊經濟發展的動能正在由傳統資源,轉向文創、科技和資本驅動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歸根到底,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旅遊景區、旅行社和星級飯店的傳統業態如何升級?主題公園、文化場景、旅行服務、定制旅行、民宿客棧、共享交通等新業態怎麼導入?低空旅遊、避暑旅遊、健康旅遊、研學旅行等新需求如何培育?以及,如何通過大數據引導旅遊投資機構和運營商,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原始創新、內容創造和品質提升上去?為了人民對旅行過程中的美麗風景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我願意與各位一起努力,共同探索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未來。”戴斌補充道。(圖片來源:WTA秘書處)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