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長江經濟帶土壤環境管理政策

2018-11-07 13:21:50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土壤環境保護。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當前,長江經濟帶土壤污染防控形勢嚴峻,全國6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有4個集中在長江經濟帶。一部分重金屬重點防控區位於長江經濟帶,湘江流域等地區重金屬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一方面,長江經濟帶土壤污染的根源交錯複雜。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密集區和産業承載區,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仍然存在,土壤生態修復和生態環境保護迫在眉睫。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地理三大階梯,資源、環境、交通、産業基礎等發展條件差異較大,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集中發展能源、化工、冶金等重工業,上中下游産業同構現象突出。依靠土地佔用、高耗水高耗能等增量擴張的發展模式仍然存在,資源環境超載問題突出,傳統産業産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轉型發展任務艱巨。

  另一方面,長江經濟帶土壤環境問題類型和特徵各異。上游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市,區域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礦産資源開發等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突出。中游區包括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江湖關係複雜,沿江重化工高密度佈局,部分地區存在總磷、重金屬污染問題,需要優化和規範沿江産業發展,管控土壤環境風險。下游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存在生態空間破碎化問題,環境容量超載,“退二進三”工業用地擬改變用途為居住、商業和學校等公共設施用地矛盾突出,飲用水水源土壤環境風險大。

  為全面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有效解決長江經濟帶土壤污染問題,必須創新長江經濟帶土壤環境管理政策。

  按照生態環境部統一部署,形成“長江保護修復”戰役三年作戰方案。自“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提出以來,生態環境部出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組織開展了飲用水水源地、工業園區等專項執法行動。但是,長江保護修復過程仍比較複雜,同時處在機構調整轉型時期,更需要各部門形成合力。作戰方案應緊密結合“土十條”“水十條”、《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等文件,通過銜接上述文件確定攻堅方案的目標指標。

  積極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按照《規劃》要求,以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等糧食主産區的耕地,以及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製革等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實施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程。選擇湖南長株潭地區,實施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程。以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為重點,實施受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工程。

  穩步推進長江經濟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浙江台州、湖北黃石、湖南常德、貴州銅仁開展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探索土壤污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等綜合防治模式與技術。針對雲貴青上游區域、成渝地區、兩湖流域、長江中下游區域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特徵、流域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構建長江經濟帶具有流域特色,涵蓋上游土壤生態保護、成渝地區土壤環境資源集約安全利用、中游重金屬污染流域整體風險管控和下游受污染土地可持續再開發保障的管理制度創新和經濟政策創新體系,為實現長江經濟帶的流域土壤環境安全和可持續永續利用提供政策保障。

  開展長江經濟帶全流域土壤環境可持續管理政策保障框架設計。構建基於流域土壤環境壓力—響應—調控的DPSIR系統。從流域工業場地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農用地污染風險調控與安全利用等層面出發,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經濟政策調控土壤環境保護的內生動力和污染預防的強力約束體系。構建流域內土壤污染修復的“土壤銀行”、受污染土壤修復後再利用的“土壤認證”體系。針對典型鋼鐵、化工、石化場地,開展長江經濟帶典型流域污染地塊綠色可持續修復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示範。構建基於流域環境安全的區域尺度污染地塊可持續修復評價體系和實踐措施要求,為保障流域土壤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安全提供政策保障。

  構建長江流域典型重金屬污染小流域整體風險管控政策和技術體系。長江經濟帶流域尺度大型污染場地歷史久遠、成因複雜、涉及面廣、影響環境介質多且包含次生污染源,較易形成隱蔽且嚴重的環境風險和損害。針對這些特徵,應從小流域尺度系統開展典型大型場地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環境介質調查和精準識別主要污染來源及貢獻、污染邊界與範圍、污染遷移過程和時空演變趨勢的綜合技術方法。分析流域尺度大型場地環境風險傳輸和損害觸發的過程機理,構建大型場地整體風險管控的綜合概念模型構建和量化技術方法,探明影響風險削減關鍵環節和污染修復有效措施的關鍵因素,提出基於環境凈效益最大和生態環境恢復導向的小流域尺度大型場地系統調控技術體系。構建長江經濟帶小流域污染場地“輸入—輸出”動態模擬技術和環境預測預警平臺,為有色金屬污染流域尺度大型場地的環境調查、風險評估、污染修復與生態恢復的全過程高效整體管控方法體系提供方法學基礎和理論依據。(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張紅振、何軍、董璟琦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駱永明)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