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科:“溫1.5代”創業再出發

2018-11-09 10:04:01  來源:大眾網  責編:鄭思雯

朱立科:“溫1.5代”創業再出發

朱立科

  朱立科説,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要慢下來,看看有什麼問題。

  見到一鳴公司的董事長朱立科時,他剛“出走”歸來。最近兩年,他常玩這樣的“失蹤”,少則兩月,多則半年,這次是131天,國慶節才回來。他笑著説,就是想慢下來,等等看。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是螺旋式的,一定是走走停停,有時候不能太急,需要一個等待的過程。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要慢下來,看看有什麼問題。

朱立科:“溫1.5代”創業再出發

朱立科創辦的集養生度假、創意農業以及牧場體驗于一體的雲嵐牧場。

朱立科:“溫1.5代”創業再出發

試驗並創新了“澳牛溫養”的先進飼養方式。

朱立科:“溫1.5代”創業再出發

以營養早餐理念為出發點,首創奶吧模式。

朱立科:“溫1.5代”創業再出發

牛糞經過處理後變成有機肥,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

  領“鮮”一步的早餐革命

  這些年,朱立科的一鳴公司的確發展很快。

  2002年,“一鳴”在溫州當地開出第一家“真鮮奶吧”。隨著模式成熟和市場接受度提高,2011年,杭州也開出第一家“一鳴奶吧”,為求新鮮,牛奶都是當天淩晨從溫州送到杭州。截至目前,蘇滬浙閩四省市已有一鳴“真鮮奶吧”連鎖店1500多家,並以每年新增200余家的速度持續發展。

  “拿上一杯鮮奶,挑上幾個剛烘焙好的麵包,或打包帶走,或坐下打開免費WiFi,刷一下朋友圈……”溫州的朋友告訴記者,一鳴奶吧之所以受歡迎,不只是方便,更因為它改變了溫州人的生活方式,“牛奶 穀物 蘋果 雞蛋”的新理念,把溫州人從“稀飯+肉包+油條”的早餐習慣中拉出來,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早餐革命。

  看看奶吧推出的早餐單,除了鮮奶,酸奶,還有手撕奶酷條,手搓飯糰,草莓味奶酪球……溫州晚報的一位年輕的同行説,再也不用擔心孩子不願吃早餐,就連隔壁大人也要饞哭了。

  今天,大街小巷的“一鳴真鮮奶吧”成為市民的一大餐廳,也成為投資者紛紛加盟的合作對象。

  但讓朱立科難忘的是,最初父親朱明春把開發蛋奶這個難題交給他的情景。父親的想法很樸素,“我養雞,雞蛋是最好的,牛奶也是最好的,把兩個混合應該也是最好的。”

  當時,朱立科剛從農大畜牧專業畢業,便一頭扎進蛋奶的研發中,“雖然我沒學過食品專業,但我覺得父親講得對,雞蛋加牛奶就是完美的絕配。”

  失敗無數次光顧他。白天到牛場收奶、進車間做工,晚上在實驗室,不厭其煩地把溶液從這個試管倒進那個試管。總是解決不了雞蛋遇熱就凝固的難題……朱明春眼見兒子屢試屢敗、屢敗屢試,從不責怪。這份默許和寬容讓朱立科更深切地體悟到父親的“不服輸”,也愈發堅定了自己的“不死心”。

  一年以後,朱立科成功攻克“雞蛋遇熱凝固”技術難題,並獲國家發明專利。

  沉浸在回憶中的他説,“我從來沒想過這件事情做不成,但現在叫我做,我肯定做不來,腦子裏有太多框框了。包括我現在的技術員,有些是招過來的博士生,我説你做去,他會説不可能,雞蛋遇熱會凝固,可我當時沒有這個框框,反而就把它做出來了。”

  “一鳴蛋奶”從此一鳴驚人。

  而那時的朱立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蛋奶,是父親交給他的一支接力棒,兩代溫商成功交接。

  傳承好溫商的“四千精神”

  朱立科的父親朱明春也是當地響噹噹的一個人物。

  他響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號召,是溫州第一撥下海的國有企業職工,從養豬養雞開始,一步一步摸爬滾打,一點一點做大起來。

  “現在那個老房子還保留著。”朱立科比畫著:一層30來個平方,兩層就60個平方,閣樓下面養兩頭豬,上面養幾百隻雞。後來發展成為溫州最大的養雞場,直至浙江省最大的養雞場。

  等朱立科大學畢業加盟父親的養雞場時,素有“煉乳之鄉”美稱的溫州乳品業日薄西山,數家乳品廠先後關閉,大量奶牛專業戶另擇生路。溫州市奶牛從原有1.3萬頭銳減到2800頭,市民“幾乎無鮮奶可喝”。

  1995年,朱明春創辦了“扁擔公司”——溫州一鳴食品公司。他以獨特的“公司+農戶”的生産組織形式,一頭挑起了奶牛飼養大戶,一頭挑起了市民的鮮奶供應,重新托起了溫州乳品業。

  説起父親,朱立科抑制不住自豪,“他應該是在第一代溫商中比較突出的,1988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受到了一些中央領導的接見。溫州模式就是他們那一代人創造的。”

  最讓朱立科佩服的是第一代溫商身上的“四千精神”:曆盡千辛萬苦,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走遍千山萬水。

  溫州人經商,把賺一分錢、一厘錢都當作榮耀的事;一個辦法行不通就換個思路幹;一個地方沒有發展空間了,就拉家帶口尋找新的希望之地;有市場的地方就有溫州人,沒有市場的地方也有溫州人去開發市場。

  “溫州模式的內核就是‘四千精神’。”朱立科感慨道,“‘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這是很生動的寫照,所以溫州才會發展起來。”

  溫州人以“商”行天下。有權威統計顯示,目前有溫州籍海外僑胞68.8萬人,佔全省的1/3,分佈在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

  站在父輩肩膀上的“創二代”

  作為“溫二代”,不,朱立科向記者強調,是“溫1.5代”,他説這是溫州的經濟學家馬津龍老師給取的,也叫“創二代”。

  “和第一代溫商相比,我們的文化水準高了,但也有劣勢,‘四千精神’在我們身上弱了。至於説在今天這個節點上發展得還算可以,那是因為站在了父輩的肩膀上。”

  1998年,朱立科的公司沒有錢打廣告,快要破産。所有的房子都抵押給銀行,只等法院來敲門。他們請到諮詢公司,建議必須做廣告,當時60萬元廣告費,上海房子估計可以買六套。

  父親帶他去溫州都市報,當時叫僑鄉報,兩位老總原來都是跑農口的,曾經採訪過朱明春。“就這樣的一次採訪,他們對我父親很尊重。”

  時隔這麼多年,朱立科説起這件事,聲音裏還有不易覺察的顫抖:“我父親説你看我把我兒子帶來,我沒錢,但這廣告必須打,怎麼辦?當時打廣告必須要先付錢。報紙太紅火了,而且僑鄉報是浙江省最好的報紙。總編説好,就看你老朱這個人的信譽,你所有的廣告費先不要付錢,等你有錢了再來付。你説這是不是站在父輩的肩膀上?包括我後來遇到很多問題,都是父親帶我去找人,説兒子企業現在有困難,你們幫幫他。人家為什麼幫我?就是對父親的信任,認他這個人。”

  “所以説我們這代人不僅要傳承父輩的精神,還要傳承他們的做法。這是我們這代溫商的使命。” 

  這些年,朱立科去國外企業參觀學習,覺得他們的“Work when the sun rises, and rest when it sets”理念和溫商精神是相通的,説有的老闆甚至要工作12小時以上。“我覺得溫商想要三代五代走下去,首先得把‘四千精神’傳下去,如果傳不下去,溫商就會沒落的,然後才是規範和創新。”

  家族企業和現代化管理制度不對立

  家族企業傳承中各種戲碼,一直是現在電視劇熱衷的內容。

  朱立科也曾有“驚人之舉”,高考填報志願時,第一志願填北京農業大學,第二志願是南京農業大學,第三志願是浙江農業大學,都只報一個專業“畜牧”,並且填寫不服從調劑。

  他的大學同學告訴記者,當時他可出名了,是溫州中學歷屆以來第一個填農大畜牧專業的。浙江農大的校長親自到溫州來把他招過去。

  聽到這裡,記者有些懷疑地問,是父親的意願左右了你的選擇嗎?

  他肯定地説:“不,我是自願的。”或者説,是父親的“聰明”讓他從小對雞啊牛啊産生了興趣,有遠見地促成了這一切。

  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初中,他的每個寒暑假都是在雞窩邊度過的。父母忙,平時他跟奶奶住在一起。到了雞場,就幫著父母喂雞,抓小雞,給雞打疫苗,眼見了父輩創業的艱辛與堅韌,也培養了他對畜牧的興趣。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法。朱立科説,現在不可能再把孩子們抓到雞窩邊上了,他的孩子這一代大多有海外求學經驗,思想更加開放,如果沒有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怎麼會吸引他們進入企業?在傳承過程中,管理不規範也是家族企業沒落的重要原因。只有不斷地規範,中國的企業才能富過三代。

  朱立科一直強調,家族企業和現代企業制度是不衝突的,按照現代企業的一套邏輯組建過得硬的團隊,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才會超過世界平均數的七年到九年。

  “實際上全世界所有的企業都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讓企業延續下去。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可以避免家族企業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外面有才能的人進不來,而且一家人的思維方式多少有些類似,難有一個突破點。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要決策某件事就很難,容易耽誤商機。”

  他提到福特公司,當中就有幾代人是不經營福特汽車的,但公司還是屬於福特家族的,他就通過這種現代企業制度找到優秀的經營者。

  “不是説非得把董事長傳給兒子,才叫家族企業。能夠把企業建成,作為董事會能夠選出優秀的人,就是家族企業。家族也不是只有自己家的人,家族這個範圍大了,只有open了才有活力,優秀人才才能進來。”

  “發展永遠大於發財”

  幾年前一堂MBA課上,老師出過一道題:假設你離開公司,去一個沒有任何通訊的地方待半年,離別時你會對團隊説什麼?學員們答得五花八門。最後,老師給出答案:這個問題其實是要大家思考,一個企業領導者如何做到自己離開時企業運轉得更好。

  這堂課讓朱立科深受震撼,竟真的去實踐中測驗。

  沒有解釋,沒有宣告,朱立科“失蹤”了兩個半月。一鳴奶吧的店員甚至不知道老闆曾經“不見了”。

  結果證明,團隊在他離開時能夠繼續前進。他感到欣慰,因為這説明幾年來的團隊建設開始起效。

  “有時候你稍微等等看,可能會失去一點市場份額,可能會失去點利潤,就像這次我出去這麼久,肯定失去幾百萬利潤了。但我認為發展永遠大於發財。你把別人的活兒都幹了,你當然多賺了些錢,500萬、1000萬甚至一個億,但是你的團隊起不來。”

  人都是在試錯中長大的。朱立科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父親讓他當技術員,當車間主任,所有的工種都幹過,然後去當銷售經理,每一步都是試錯。錯了之後,去思考它背後是什麼,父親給了他一個很長遠的成長空間。

  “所以我今天當領導,我也要給員工機會,這就是等待,等等看。”

  他把諮詢機構引進來,建起自己的“黃埔軍校”,要求全員參加學習,哪怕隨意一個奶吧服務員,上崗前也都經過集訓。公司還包車把40來人載到廣州、深圳、上海,一學就是4天3夜。每天上午8點半學到晚上9點,再自習到淩晨兩點多。這種狂熱的學習持續了一年多,培養出今天一鳴的一批骨幹。

  朱立科有一個奇怪的“能量守恒定律”説法,他説你是想現在賺1000萬還是10年20年每年賺幾十萬或幾百萬,老天是很公平的,你天天賺一個億,你還想賺100年,做夢去!有時虧點很正常,但你始終相信你的方向,看到你的團隊起來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他還有一句話,大樹下面好乘涼,一個企業一個家族都需要有個頂梁柱,但還有另外一句話,大樹底下無雜草。好多東西都有兩面性,有時候一個領導過於強勢的話,部下能力就弱了。所以企業管理有時候要順應它的規律,只有整個團隊有活力有希望,企業才能創造出長遠的未來。

  狹路相逢勇於亮劍

  “平凡堅持到底就是偉大。”這是寫在一鳴公司墻上的一句話,有點像武功秘笈,把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就是絕招。

  朱立科的絕招就是,品質,品質,還是品質。

  他堅持以高價收購優質奶源,2008年還“異想天開”,要把産奶量高、奶質好的澳洲奶牛空運到溫州。一時間引來議論紛紛,澳洲牛能在溫州養?就算養活了怎麼保證品質?422頭不是小數目,平均一頭3萬多元的花費,搞砸了可要血本無歸。

  “真是壓力山大。”他笑,雖然看起來是引進牛,實際上是改變整個飼養方法和理念。因此要解決的,不只是奶牛水土不服,還有工藝、流程,乃至人員技術、資金運轉等一系列問題。

  他沒有退縮,而是帶領“一鳴”攻克重重難關,試驗並創新了“澳牛溫養”的先進飼養方式。如今這些澳洲奶牛已經繁衍到第四代,完全適應了當地的水土。“你要看到的話一定會驚呆,那些奶牛都通人性。”朱立科臉上浮現出説到自己孩子時那樣的和顏悅色。

  這件事也應了另一句話,它雖然沒被寫在“一鳴”的墻上,卻寫在朱立科的心上。“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他説這句話來源於一部電視劇,“什麼叫亮劍?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麼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  這也是父親一直跟他講的。他的公司不止一次陷入絕境,“但我始終相信自己能走過,只要我的員工支持我,我的消費者信任我,政府理解和支持我就夠了。” 

  現在朱立科又建起了生態牧場,追求高端,綠色。他想把它做成中國牧業的一個示範,不使用化肥和農藥,這個自然不用多説。還能滿足人們對天然食材的要求,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用擠出的牛奶製作酸奶、蛋糕,不僅能吃到純天然食品,還能從中體會到親自動手的樂趣,這對很多喜歡休閒的人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他的“生態”概念,更體現在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通過能量的多級利用和物質的循環再生,達到牧場生物自身的生態平衡。牧場試運營不到1年,遊客突破11萬人,帶動所在村60%的農戶增加收入。

  “四十”不惑,清楚自己要什麼

  改革開放四十年,溫州挺立民營經濟發展的潮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觀,但也歷經波折,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

  “溫州貨”曾一度成為贗品的代名詞。全國不少新聞媒體紛紛曝光,批得溫州人“臉上無光,心裏發慌”。欺騙市場,其結果是失去市場。1993年10月,溫州提出“第二次創業”,重塑“信用溫州”。

  2003年,溫州又一次處在生死關頭。發展佈局無序,産品附加值低,科技人才嚴重缺乏,難以與國際接軌等。如何揚長避短,續寫新的輝煌?溫州人開始了新的探索。

  “過去是市場一好,盲目樂觀,市場一差,盲目悲觀,而現在的溫商,市場好的時候,會警醒其中的危機,重新思考發展與發財的關係;市場不好的時候,也會看到其中的希望和方向。”從溫州工商聯副主席李金樞的這番話裏可以感受到,歷經四十年風風雨雨,新一代溫商更加理性和成熟,他們追求協調發展、創新發展,不斷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前進的腳步更加穩健。

  朱立科對記者説,你來自山東,孔子的故鄉,孔子有句話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改革開放40年,民營企業也進入了不惑之年,應該有自己的定力,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

  朱立科的“不惑”,大概就是一個“穩”字。

  浙江省政府辦公廳農經處處長吳宏輝評價,朱立科的一鳴公司成為全産業鏈中的一個典範,它不是發展最快的,也不是最大的,但它是最穩的。

  作為一家農業龍頭企業,朱立科立志實業興邦産業報國,一定要承擔起讓農民增收的一份責任,,但他又從不肯和別人比快比大,他説只要把今天的事情盡全力做好,就會有很多人支持你。

  他對吃穿不講究,對住房也沒什麼概念,但為了抓品質,一鳴公司每年研發經費佔銷售額3%以上。2013年,他拿全年利潤跟IBM公司合作信息化項目,,打造智慧産業,光是生産設備就要花1.3億元。這套智控體系包括奶源追蹤功能,自動記錄生産過程的每個細節,品質可追溯。和他説起這事,他卻輕描淡寫,“那個已經落後了,今年又投入6000萬元,7月份剛剛啟動。”

  “其實,只要把客戶需求考慮清楚,就自然而然會選擇要走的路。”

  他心目中的客戶需求,就是不管你是白領也好,藍領也好,,或者是農民工,不管你身處城市還是偏遠農村,都需要高品質的産品。

  説到理想,他一下子心很大,一下子又心很小。他説,,五年我把華東地區做好就足夠了,讓兩億人喝到新鮮放心的牛奶,然後五年,再五年。但説到企業發展,他好像又有很大的野心,説企業發展就是一場馬拉松,比的是持久,他追求長命百歲。(記者 劉君 圖/朱立科)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