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定城 桂林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2018-12-14 15:48:40  來源:新華網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文章圖片模板

  新華網訊: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市地處廣西東北部,是桂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桂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為1725毫米。境內河流密布,分屬珠江和長江兩大流域。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98億立方米,全市現有水庫工程437座(含電站水庫46座),總庫容31.8億立方米。市域範圍內水質狀況均較好,全年期均達到Ⅱ—Ⅲ類水質。豐富的水資源環境和美麗的山川、湖泊,發達的河流水系,為桂林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稟賦。

  牢記歷史 不忘囑託 開啟生態保護篇章

  從1973年國務院頒發《儘快恢復並很好保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風貌》的決定到2014年5月,桂林市被水利部確定為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國家、地方政府及民眾不懈努力,桂林承載了歷史所托,環境所望,生態保護篇章拉開帷幕。桂林在堅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工作理念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先後榮獲了“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節水型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魅力低碳城市”等榮譽稱號。特別是2011年7月桂林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項目通過水利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驗收,為桂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是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對進一步鞏固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成果,推進“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打造國際旅遊名城,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人水相親、人水相融、人水和諧的美麗家園,同時完善防洪排澇功能,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水生態環境,弘揚水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本藍圖繪到底

  2014年11月,桂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通過水利部技術審查;2015年4月,該方案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試點範圍涵括桂林市6區11縣,試點期為2015年~2017年。

  明目標,構建水生態總佈局

  基於桂林特有的水系脈絡、地質構造、生態單元以及發展規劃空間佈局,結合水生態建設理念,以構建健康的水生態體系、潔凈的水環境體系、完備的水安全體系、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先進的水文化體系“五大體系”為出發點,以建設“青山碧水城、生態甲天下”為著力點,通過“顯山露水、連江結湖、增綠減塵”建設,以實現國際旅遊勝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山水名市為目標,研究確立了“一軸兩環、雙核兩帶、兩地多點”的桂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總佈局。

  構建“一軸兩環”水系格局,強化“通”的功能。“一軸”即漓江,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護漓江是實現桂林水生態文明的根本。通過重點加強漓江核心區整治,穩定河勢;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高漓江上游水源涵養林生態功能;通過漓江補水工程,增強調節漓江流量能力;開展生物棲息地及漓江形態恢復與建設工程和漓江生物多樣性保育工程。“兩環”即通過修復古靈渠、桂柳運河恢復湘江、漓江、義江(洛清江)水系連通,形成桂林大環城生態循環水系;通過實施“兩江四湖”、臨桂新區湖塘水系建設,形成漓江、桃花江的桂林城區環城生態循環水系。

  打造“雙核兩帶”的産業格局,強化“控”的功能。“雙核”即桂林城區和臨桂新區,“兩帶”即東部資源經濟帶(主要包括灌陽和恭城縣全境以及全州、興安、靈川縣沿都龐嶺的部分鄉鎮)、西部生態經濟帶(包括資源和龍勝縣全境以及全州、興安、靈川、臨桂、永福縣沿越城嶺的部分鄉鎮)。貫徹桂林市“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戰略部署,優化地區産業結構與佈局,完善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嚴控污水排放和垃圾傾倒,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普及市民節水減排新理念,增強市民親水、節水與護水意識,發揮並提升河湖水系生態功能,通過合理整合與科學治理,使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打造“兩地多點”的水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強化“凈”的功能。“兩地”即實施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和荔江國家濕地公園修復保護工程,通過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發揮濕地的滯蓄洪水、水體凈化、生態修復、景觀旅遊、調節氣候等功能;“多點”即加強桂林市區、縣城及所屬鄉鎮水源地保護,確保城鄉飲水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促進桂林水生態文明建設。

  劃重點 構建“九個一”水生態新格局

  保護漓江是實現桂林水生態文明的根本。根據桂林城市格局和漓江生態特點,形成了“一連一通一育、一蓄一調一供、一管一控一護”的漓江保護和利用水生態新格局。其中,“一連一通一育”,是指通過“兩江四湖”環城水系生態修復二期桃花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臨桂新區湖塘水系工程項目,實現水系連通;

  通過實施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加強會仙濕地生態保育,改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漓江之腎”。

  “一蓄一調一供”,是指實施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項目,通過水庫調蓄,提高桂林防洪能力,同時在枯水期為漓江補水;通過漓江上游控制性水庫群聯合調度系統項目,為城市供水、漓江補水和景觀環境用水提供水資源保障;通過馬嶺水廠改擴建飲水安全工程項目,為桂林市山區農村改擴建飲水安全工程提供示範。

  “一管一控一護”,是指通過重點法規建設項目,提高桂林市水管理水準;通過農村生活污染源綜合整治工程項目,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通過靈渠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工程項目,以加快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為動力,將靈渠打造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旅遊休閒勝地。

  新時期治水的桂林示範

  2014年6月,桂林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推動漓江保護步入科學化、法治化、規範化、長效化軌道。試點期內,桂林市計劃投資77.15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15.88億元,共計完成了121項任務,30項考核指標基本全面達標,圓滿完成試點各項任務。

  跳出傳統治理思維,保護漓江有效破題

  桂林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生態文明戰略的歷史契機,以新時期治水新方針“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為指導,多措並舉,不忘初心,真正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桂林水生態文明建設。

  以水定城,“兩江四湖”開啟城市環境水利建設新篇章。桂林發展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的原則。“兩江四湖”工程是按照據宋代城池圖環城水系的基本構架,實現旅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完美統一,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兩江四湖”為範本,桂林市臨桂新區湖塘水系工程項目、陽朔縣城區水系建設和水系景觀工程項目等陸續開展,堅持以水為脈,在滿足區域河湖水系廊道保育的基礎上進行城市人口規模、經濟發展規模的合理規劃。

  綠色創新,“一帶一路”提升國際旅遊勝地品牌形象。桂林堅持綠色和創新理念,探索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桂林特色“一帶一路”。

  “一帶”,指漓江生態帶。注重源頭保護,加強漓江流域生態和飲用水源保護、環境連片整治及青獅潭庫區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進桂林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和漓江市區河段截污工程建設。全面實施漓江綜合治理與生態保護工程項目。

  “一路”,指桂林東西向發展之路。適度控制桂林城區單純地沿漓江南北向擴展的不良勢頭,東西向發展是保護漓江的必然選擇。向西,臨桂新區湖塘水系建設;向東,沿大圩—草坪—興坪的“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建設。

  開放融合 “生態産業”打造可持續發展桂林樣板

  近年來,桂林市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強化農田污染防治,形成了以全州縣為代表的“稻—燈—魚—菇”生態農業模式,以恭城縣為代表的“豬—沼—果(菜)”生態農業模式,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桂林水生態文明建設以漓江為核心軸,以治水促發展,發揮漓江山水資源和文化優勢,通過連江接湖,擴大漓江輻射效應,形成了具有特色性、獨創性的“山水人和諧共生的桂林水生態文明建設畫卷”。

  首看,以“控污減排、綜合整治”為手段的水環境體系。控源截污行動完成漓江城市段60個截污工程,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6%,水源地保護完成6項工業污水治理、7項城鎮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520個農村生活污染源綜合整治、1125家禁養區養殖場關停等工作。國控、省控和市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共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6個、自治區級生態鄉鎮88個、自治區級生態村168個,全市11個縣(區)完成了“80%的行政村創建生態村”的目標任務。

  二望,以“江湖連通、清水廊道”為紐帶的水生態體系。全面建立了河湖水生態修復、森林資源保護、濕地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水生態體系,形成美妙絕倫的“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壯美畫卷。

  三感,以“防洪除澇、城鄉供水”為主體的水安全體系。漓江防洪與補水樞紐工程加上青獅潭、思安江、五里峽等水庫,形成桂林市漓江水資源配置新格局;漓江桂林市區段的防洪能力由現狀不到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最枯月生態流量達到56m3/s以上的控制目標,使漓江水資源利用實現風險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

  四意,以“三條紅線、依法管理”為核心的水管理體系。全面確立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明確了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實施方案、任務分工,形成了市、縣兩級水資源管理控制指標體系。桂林市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飲用水源地監控及水質監測,國控重要水功能區監測覆蓋率為100%。

  終喜,以“山水特色文化傳承、大美生態桂林保護”為主題的水文化體系。興安古靈渠啟動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工作,逐步完成古靈渠的修繕。2017年水利部批准靈渠為“國家水利風景區”;靈渠復航項目順利完成;2018年8月13日靈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印象•劉三姐、桂林國際山水文化旅遊節、桂林園博園、銀子岩等水生態水文化展示載體,凸顯桂林山水文化、山水風光、民俗風情的魅力,彰顯桂林的山水風光優勢和歷史文化底蘊。

  桂林以其豐厚歷史底蘊及喀斯特山水文化成為國際旅遊名城。桂林將繼續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忘初心、加壓奮進,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國際旅遊勝地建設全過程,高位統籌生態美麗鄉村建設、漓江環境治理、沿岸扶貧開發、重大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産品開發、古村古鎮文物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建立以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為代表的新發展模式,以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作為重要引領,探索出旅遊與文化、農業、康養等相關産業深度融合和業態創新。

  桂林水生態,任重而道遠。前方曙光依舊,桂林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心為世界人民守護著這座“青山碧水城”。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