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是心中的“一團火”

2019-01-07 13:57:41  來源:青海日報  責編:陳晨

  青海日報訊:隆冬時節,楚瑪爾河流量驟減,流速變緩;山坡上枯萎的草搖擺不定,草場顯得越發荒涼。

  在縣委宣傳部部長楊希紅的引領下,我們沿著楚瑪爾河逆流而上,去探訪草原深處的貧困戶。

  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可供發展的産業有限,限制的因素居多,全縣4.53萬人,畜牧業佔比達到近7成,識別貧困對象3309戶954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1.8%,是我省乃至全國條件最為艱苦、經濟發展最為滯後的縣份之一。

  走進葉格鄉紅旗村拖格俄加合作社社員塔桑的家中,狹小的屋子裏,火爐裏燒著牛糞,嶄新的電暖氣散發著熱氣,塔桑正在計劃著明天要做的事情。

  “家裏的牛羊都入合作社了,大兒子在合作社專門負責放牧,2018年分紅分到21330元,小兒子開了理髮店,2018年掙到8000元,加上草場補貼的12000元,年收入達到4萬元了。”説到2018年自己家中生活的變化,塔桑一邊算著賬,一邊説道。

  “説説你的小兒子吧,啥時候學的理髮技術,理髮店開在哪了?收入怎麼樣?”楊希紅部長直接開門見山地問道。

  “好著,好著!”塔桑忙著繼續埋頭算著賬,草草寥寥地回答道。一旁的妻子央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靠了過來,往爐子裏送了一鏟牛糞,幹咳了幾聲。塔桑仿佛接到了指令,放下筆頭,連忙招呼,語速瞬間變急,人也變得開朗、激動起來。

  “好得很,小兒子的理髮店開在了縣城商業氣息最濃的扶貧産業一條街,是兩層小洋樓,一樓開店,二樓住宿,方便著呢。能摘掉貧窮的帽子,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靠的是政府的扶貧政策!”塔桑急忙從手機上給我們“炫耀”小兒子的理髮店,還時不時用微信朋友圈推廣。

  據了解,曲麻萊縣農牧民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屬全省規模最大、設施最全的精準扶貧産業轉型服務平臺(技能培訓中心)。中心按照“一村一技,一戶一能,一人一策,一員一檔”的工作思路,負責全縣牧民、牧區剩餘勞動力就業創業的培訓和組織協調工作,為提高牧民群眾運用現代科技發展生産、增加收入的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技能培訓學校將全縣330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創業促進就業扶持政策和創業資金支持範圍,有針對性地開展短期技能、實用技術、致富帶頭人培訓,以創業帶動就業,定向輸出貧困勞動力,使遷居縣城的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戶和廣大牧民群眾擁有了一技之長。自2016年農牧民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成立,參加技能培訓學員達到1020人次。

  塔桑的小兒子索南扎西就是2017年參加培訓的,參加完為期11個月的培訓,成績合格後,索南扎西在縣城開了一家理髮店,一起參加培訓的學員有的還將理髮店開在了西藏、格爾木、西寧、玉樹等周邊地區。

  “除了理髮,技能培訓學校裏還有汽修、唐卡、民族服裝製作、廚藝培訓、手工藝編織、挖機、裝載機司機等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前些天還聽説有哲嘎説唱、藏戲説唱的培訓,等忙完了,我也去學點,現在的生活比火還‘旺’。”塔桑揭開爐蓋兒,繼續往爐子裏送了一鏟牛糞,騰起的火焰映著他的臉,滿足的笑容愈加燦爛。

  何為“脫貧”?對於很多人來説,它是筆下的名詞,或者是新聞中的數字。而從塔桑的身上,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脫貧”對於像他這樣的親歷者而言,脫貧是更旺的爐火,是桌上更豐盛的飯菜,也是身上更足的幹勁和臉上更多的精氣神。(作者 洪玉傑)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