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扶貧譜寫綠色發展之歌

2019-02-27 09:35:36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我從北京回到家鄉投資民宿,就是看好這裡的綠水青山,看好綠色發展的未來。”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魚泉街道新石居偏岩塘村的張曉,站在“戶曉民宿”的門前,充滿信心。在她的周圍,一棟棟小青瓦、白粉墻的黔北民居沿著桃花溪錯落有致地排開,構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美景。

  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坡,村民們以傳統農業為主。通過生態環保扶貧,偏岩塘村走上了以鄉村旅遊為主的綠色發展道路,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6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康村寨。這樣的例子,近幾年在貴州、在神州大地時刻發生。

  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堅戰中的兩大戰役,而生態環保扶貧則在兩大戰場上同時突進,一石二鳥。

  有機結合,打好兩大攻堅戰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開展生態環保扶貧則具有雙重意義,既讓貧困群眾從守護綠水青山當中收穫真金白銀,又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脫貧和污染防治兩大攻堅戰。生態環境部黨組多次召開扶貧專題工作會,部黨組成員多次到河北省圍場縣和隆化縣開展定點扶貧調研工作。生態環境部還要求各單位一把手必須親自抓扶貧工作,每年要到結對幫扶貧困村指導推進具體工作至少一次,並把扶貧工作納入各單位領導班子年底述職述黨建考核。

  2018年,生態環境部升級強化部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由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並將副組長擴大到現任部領導班子所有成員,小組成員擴大到部機關所有司局和在京全部直屬單位的47位主要負責同志。

  在政策指引上,2018年,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生態環境保護助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和《生態環境部定點扶貧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將兩大攻堅戰有機結合。

  這是生態環境部指導未來一段時間行業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的方向性、綱領性文件,也是探索生態環保扶貧的一次階段性的經驗和成果總結。

  在此基礎上,2018年,生態環保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九次會議作關於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時介紹説,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計下降8.5個百分點。

  而這其中少不了生態環保扶貧的功勞。

  去年4月,生態環境部收到了一封來自河北省隆化縣海岱溝村村委會的感謝信:“這一年,我們村蓋大棚、裝路燈、鋪廣場、修路面、建垃圾池、買垃圾車,自來水也在施工建設,黨支部建設加強,村民的生活環境有了很大改變,村集體也將改變沒有經濟收入的狀況。”

  從2017年4月開始,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劉一到海岱溝村任第一書記。一年多的時間裏,他給這個貧困村帶來了希望和改變。劉一也獲得了中央和國家機關脫貧攻堅優秀個人稱號,生態環境部隆化縣定點扶貧工作組獲得了河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稱號。

  像這樣扶貧小組,生態環境部共有13個,與圍場、隆化兩縣87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涵蓋兩縣全部45個深度貧困村。他們在人才、技術等各個領域幫助貧困村解決實際困難。

  生態環境部還協調財政部門通過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項目分別支持圍場縣、隆化縣兩縣共計約3.78億元。

  自2011年以來,圍場縣累計實現18.3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49%下降到4.4%,僅2018年一年,圍場縣就實現23136名貧困人口脫貧。2018年,隆化縣67個村脫貧出列,貧困人口減少8234戶、22564人,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初的11.76%下降到5.19%。

  讓好的更好,差的變好

  從太空俯瞰地球,中國的西南、北部、中部很多地方被星羅棋佈的大片綠色所覆蓋。這些綠色不僅是中國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果之一,更是很多貧困地區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態環境努力的成果。

  統計數據顯示,超過70%的國定貧困縣和超過70%的貧困人口都分佈在生態脆弱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與貧困被緊緊聯繫在一起,要攻破貧困的束縛,首先要改變造成這些地區的惡劣環境。

  延河邊的陜西省延安市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山區和峽谷地帶,自然條件差。曾經的延河更是污染嚴重,爛泥遍佈,不時發出陣陣惡臭。

  延安市通過“控污、截污、清污、減污、治污”五大工程,有力推進全市水污染防治,讓延安主要河流重新碧波盪漾。

  “環境變好了,不管是搞農家樂旅遊還是種菜,致富的路子也多了。”通過發展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從貧困村一躍成為人均年收入過萬元富裕村。

  延安更是通過年均造林綠化118萬畝,創造了山川大地由黃變綠的奇跡,驗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道路。

  通過支持貧困地區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部引導資金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覆蓋內蒙古等23個省(區)的貧困地區,項目總投資達1440億元,一批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貧困地區得到系統保護修復。

  要扶貧就要挖掘生態優勢,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貴陽近郊的新堡布依族鄉遊客數量創新高,旅遊收入1700多萬元。早在2014年,貴州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結合生態優勢,貴州大力發展大數據等産業,目前,全省綠色經濟的比重已經達到40%。

  2017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得到國際社會充分肯定。據測算,塞罕壩林場每年生態服務價值已經超過140億元。

  滿山綠色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要扶貧還要為貧困地區解決人、財、物等各種困難。一些地方生態環境廳(局)在本地區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也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定點扶貧和東西部協作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冬天,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心繫鹽池縣馬池鎮四墩子村的13戶貧困戶的情況,送去了26噸冬季取暖生活用煤。

  在江西省樂平市樂港鎮大路邊村産業扶貧基地,江西省樂平市環保局落實産業幫扶項目已經開花結果:榨油坊已開工出油,蔬菜産業扶貧菜地裏的農家菜馬上也要上市。

  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選派了19名骨幹幹部組建駐村扶貧工作隊;湖北省生態環境廳領導9次帶隊到定點扶貧村現場解決問題、廳紀檢組兩次開展駐點村作風建設情況突擊暗訪;雲南省生態環境廳每年組織專家開設“環保課堂”進社區、進學校活動;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爭取國際組織的資金支持。

  精準與長效並重,探索推廣綠色扶貧模式

  生態環保扶貧不僅要速度,更要謀長遠。

  通過生態環保扶貧,挖掉“窮根子”,建立生態環保扶貧長效機制,將生態環境保護幫扶轉化為精準脫貧成效,以生態環境保護助力脫貧攻堅,實現“自身造血”功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築牢基礎。

  “生態環保扶貧關鍵是將生態補償作為扶貧的重要途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強調,生態環保扶貧並非施捨,而是合理補償。

  作為一種扶貧理念與手段,生態環保扶貧在我國多地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試點,也形成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模式。河南省實施生態補償扶貧,已有2.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帶動7萬多人穩定脫貧,管護森林面積950多萬畝,取得“以林養人”和“護林脫貧”雙贏效果;四川省阿壩州林業局與若爾蓋縣人民政府商定共同籌資300余萬元,聘請當地貧困農牧民和僧人參與到濕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充分依靠群眾保護生態、建設生態,促進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生態環保扶貧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貧困地區自身造血能力,一些地區將環保産業與扶貧結合,探索環保産業扶貧的道路。

  生態環境部發揮生態環境行業資源優勢,積極幫助當地引進扶貧項目,直接支持河北省圍場縣生態環保類項目112個,隆化縣實施産業項目50余個、基礎設施項目26個。在生態環境部的牽線搭橋下,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圍場縣投資建設微型空氣品質感測器生産基地,通過增加地方財政稅收等方式,直接惠及貧困人口。

  遼寧省生態環境廳駐阜新市清河門區烏龍壩鎮朱家屯村扶貧工作隊通過招商引資,在當地建設了一座投資過億元的“遼西糞污綜合治理與利用示範項目”,帶動了當地扶貧攻堅工作。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對贛州市南康區橫市鎮大陂村和婺源縣秋口鎮王村村進行了深入調研和精準分析,幫扶貧困村發展油茶特色産業,助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引導雲龍縣雙龍村村民種植金銀花等中草藥,養殖山地雞、黑豬等畜禽。目前,全村發展種植金銀花900畝,其中建檔立卡戶146戶459畝;種植麥地灣梨500畝,其中建檔立卡戶5戶34畝,2018年雙龍村共種植烤煙2180畝5200擔,收入899萬元,其中121戶貧困戶種植610畝1500擔。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