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綠色動脈 擁抱城市活力

2019-04-02 10:06:17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人民日報訊: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廣東南粵古驛道。綠道建設串聯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務百姓休閒遊憩健身,促進城鄉綠色協調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5.6萬

  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建設綠道5.6萬公里。

  2萬

  《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到2020年全國要新增綠道2萬公里。

  春暖花開,踏青賞景,串聯起城鄉風景的一條條綠道,如今已經成為老百姓健身休閒的好去處。最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建設綠道5.6萬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綠道1.4萬公里。

  築起城市健康之路

  “以自然要素為依託和構成基礎,串聯城鄉遊憩、休閒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綠道規劃設計導則》中這樣定義綠道。綠道天生就有“綠色”“健康”的基因。

  美麗的自然、人文景觀,步行、自行車騎行道路系統,配套的服務、市政、標識設施,還有供途中休憩、交通換乘的驛站。這些要素構成的綠道系統串聯起城鄉的綠色資源,與公交、步行及自行車交通系統相銜接,同時還有助於固土保水、凈化空氣、緩解熱島效應,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遷徙廊道,休閒健身之外兼具綠色出行、生態環保的功能。

  “我國綠道建設最大的特色是串聯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務百姓休閒遊憩健身,促進城鄉綠色協調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巡視員趙健溶舉例,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廣東南粵古驛道等綠道提供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綠道建設不光在“面子”上,也滲入了“裏子”。“我們把綠道融入海綿城市建設。”南京市副市長邢正軍介紹,南京市綠道路面材質選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兩側綠化中還因地制宜推廣引入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海綿措施,採用微地形建設、水生植物凈化、雨水利用等眾多工藝做法,增加雨水資源利用率。

  不少城市還在綠道延伸到的地方全面實施黑臭水體整治和山體生態修復,全面清理排放廢氣企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品質。邢正軍告訴記者,南京綠道沿途水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提高,兩側的廢棄礦山宕口得到復綠治理,地質災害全面消除,山體創面恢復蔥綠,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同時,綠道建設延伸的不僅是綠色活動空間,更是綠色的發展觀念。浙江嘉興在環城綠道開展“跑步+撿垃圾+分類”活動。廣東江門組織百餘名騎行愛好者沿濱江綠道一路宣傳節約用水理念。武漢東湖綠道的建設者組織百人快閃和迷你馬拉松活動,倡導健康生活和綠色發展。綠道成為宣傳倡導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綠色消費等生活新風尚的天然載體。

  “從珠三角地區興起,隨後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廣發展,10年間綠道逐步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定規模。”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磐岩介紹,在各地系統規劃之下,綠道不僅連點成線,而且連線成片,形成網絡。比如山東、上海等地編制了省域綠道網絡規劃和城市綠道規劃,目前各地基本形成了區域級、市縣級、社區級綠道構成的綠道網絡體系。再比如森林覆蓋率較高的福州市,目前已經建成濱河綠道400公里,山地綠道175公里,市民家門口的串珠公園168個,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1.4%,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在王磐岩看來,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擴張發展的過程中,綠道建設並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串起歷史文化之路

  “綠道是承載休閒遊憩、文化體育等多元化功能的‘綠色之道’,是美麗環境轉化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更是一個城市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之道’。”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張奕説。

  不僅串聯各類美麗空間,綠道還“穿針引線”,串起了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文化生態與經濟建設的融合發展,匯入城鄉高品質發展的脈絡。

  在“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江邊綠道展現自然山水之美,湖邊綠道展現人文景觀之美,溪邊綠道捧出一汪清水之秀麗,山邊綠道依傍連綿山體之雄偉,綠道成為繪製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重要畫筆。

  這些綠道串起了歷史文化之路。“將全省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0個省級風景名勝區、75個濕地公園和635個中國傳統村落、406個省級傳統村落串珠成鏈、串點成線,實現人文美與自然美交相輝映。”張奕説,天臺縣、臨海市還以綠道建設梳理歷史文脈,喚起唐詩記憶,著力打造“浙東唐詩之路”。

  綠道也成為城鄉融合之路。綠道網是很多省域大景區、大花園的“毛細血管”,打通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生態廊道。多地通過綠道建設,推動了基礎設施向郊區和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加快了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道更鋪就致富小康之路。“淳安縣千島湖綠道建成以後,遊客從過去的‘下湖遊’變成了‘上岸遊’!”張奕説,綠道在浙江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增長極,千島湖綠道推動沿線各鄉鎮文旅融合步伐,目前沿線全年接待遊客17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近200億元。

  “綠道成為協同城市資源、綜合建設城市的紐帶。”王磐岩表示,從各地的建設實踐來看,建設綠道可以通過集約利用土地的方式,串聯城市的各類空間資源,達到帶動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

  蔓延居民幸福之路

  綠道建設工作並不是簡單的鋪路種樹,而是一項系統綜合工程,打通這條城市的“綠色動脈”並不容易。

  “小區開發商在建設時將內秦淮河北段河邊一塊荒地圈進了小區圍墻,變成了小區住戶的後花園,導致漢府街變成了斷頭路,內秦淮河北段濱河綠道也無法貫通。”邢正軍回憶起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怎麼打通斷頭路、貫通綠道?還得以人為本、民主整治。為此南京市政府多次召開居民議事會,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開發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退讓了紅線,小區住戶也從阻撓施工變成積極配合。現如今,小區門前的街道直通城市主幹道,濱河綠道也通行無阻。

  綠道建設也是清理出生態要道,工作量也不小。一條南京的濱江綠道,就涉及清理長江岸線的無證貨運碼頭17個,徵收修造船廠5個,搬遷沿江生態紅線範圍內共計73萬平方米的工企單位和區域內的居民。用建設者們的話來説,綠道建設得有精細化的“繡花精神”。

  “我們要進一步總結提煉地方好的建設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促進城市建設高品質發展。”趙健溶表示,要加強對南京、武漢等建設良好的城市的專題調研。

  綠道還在不斷蔓延,網絡還在不斷織密。據悉,山東省從今年起要求各市區縣每年建成不低於10公里長度的綠道,上海市從2017年起以每年建設200公里的目標推進,南京市規劃至“十三五”末本市綠道總里程將達到1400公里。《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到2020年全國要新增綠道2萬公里。

  下一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還將繼續完善綠道工程建設標準,推動形成連接城市生態要素的綠道網絡。“同時,引導各地依託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市民參與活動,讓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趙健溶説。(作者  趙展慧)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