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那個山清水秀的美麗約定

2019-04-28 09:45:57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鄭思雯

  光明日報訊:芳菲四月,草木蔥蘢。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即將舉辦,作為一場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對話,正向我們走來。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恰是這一年,國務院批准北京市代表中國政府申辦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七載過去,長城腳下,曾經荒僻的山野農捨已成“一心、兩軸、三帶、多片區”的萬花之園,神州大地上,天藍水碧山青的動人圖景時時上演,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一幅久久為功、關乎億萬人民福祉的生態文明建設畫卷徐徐鋪展。

  力量之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沙地不再荒蕪,庫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黃河也不再是萬里黃沙逐水流,中國的一系列“綠色奇跡”助推全球變綠,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這一切正發軔于生態文明建設在黨中央治國理政中的重要戰略位置。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系統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難題。

  7年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重要內容,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之源。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標誌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體化新進程。2018年,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全民共識。

  既有高屋建瓴的方法指導,又有細緻入微的把脈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推進。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博士評價,中國政府已經依據生態文明的發展戰略,制定了發展目標以及相應策略,“中國正在生態文明之路上穩步前進”。

  改革之重:實行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

  管根本,管長遠,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麗陽坑,一條流經浙江省麗水市城區的小河。過去這裡污水直排入河,臭氣熏天,兩岸居民20多年不敢開窗。徹底的改變源自2017年,由“河長”牽頭進行的綜合整治使麗陽坑的水質從劣五類提高到四類。河長製成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個鮮活縮影。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回望過去7年,生態文明建設按下快進鍵。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陸續發佈實施,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充分體現在黨中央審議通過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2015年9月,改革文件印發,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與此同時,法治重拳出擊,中國生態環境法治體系正不斷完善。

  2015年元旦開始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公益訴訟”“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為打擊環境違法者的有力武器。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印發。至此,“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齊備,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充足“彈藥”。

  7年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等相繼出臺,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掀起的“綠色風暴”席捲全國,被稱為中國環境監管模式的一次變革。這一創新制度,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從“查企”到“督政”的轉變。

  發展之本: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産生活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

  4月的河北塞罕壩林場,綠意盎然。高大挺拔的雲杉、樟子松昭示著這裡的生機和活力。2018年8月,林場完成首筆3.68萬噸造林碳匯交易。首批森林碳匯項目計入期為30年,其間預計産生凈碳匯量470多萬噸。按市場行情和價格走勢,造林碳匯和森林經營碳匯項目全部完成交易後,將帶來超億元的收入。

  塞罕壩人以實踐生動詮釋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真諦。

  7年來,淘汰落後産能、加強散煤治理、提高燃油品質、減少化肥農藥、發展清潔能源。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清潔能源投資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第一,也是全世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實現負增長,源於中國的綠色技術正在造福更多國家。

  從市區到農村,從稚子到老人,推進垃圾分類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社會的“大合唱”。不久前,上海首家從事垃圾分類活動的專業化社會組織——上海虹口新時尚垃圾分類事務所揭牌成立。該事務所將發揮社會組織的橋梁作用,幫助全區1萬多名樓組長組織居民開展社區生活垃圾分類。

  這樣的綠色生活方式已成為風尚——城鄉居民認種認養樹木、捐資捐物種樹逐步興起;堅持光碟行動,一次性餐具越來越少;倡導綠色出行,共享單車和新能源汽車在城市中蔚然成風;節能低碳家電成為消費者新寵。

  日積月累,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願景已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根植在每一片綠意中。(記者 楊舒)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