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卷徐展佳境來

2019-04-30 11:10:09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鄭思雯

  長城腳下,媯水之畔,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這座“百園之園”中,從4月29日到10月7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將欣賞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暢享建設綠色家園的美好生活,共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共享:錦繡園藝情,如意中國夢

  “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走進世園會禮樂之門,映入眼簾的是造型別致的中國館。

  中國館半環形的輪廓,像一柄溫潤的玉如意舒展于青山綠水間,屋頂兩端微微翹起,猶如鳥兒展翅一樣輕盈。

  秉承“生生不息,錦繡中華”的展陳理念,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的中國館匯聚了中國31個省區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及科研院校園藝研究前沿成果,展示中國插花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

  展廳裏,花團錦簇,清香四溢,北京的四合院、內蒙古的蒙古包、新疆的石榴、河南的牡丹……人們徜徉在花海中,一步一景,陶醉在美麗中國的無限風光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在生態中國展區,裸眼3D技術製造的四季更替魔幻現實,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古人與深山結廬而居,修籬種菊,圍欄種菜,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場景。伴隨著中國古典音樂,遊客仿佛走進了唐詩宋詞之中。

  世園會中國館總設計師崔愷告訴記者,將中國館放在園區中心位置,是希望中國館能夠體現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文化,與周圍的景色能夠融合。

  姚桂英來到中國館門前,這裡曾是她生活多年的延慶區李四官莊村。故地重遊,她對恢宏的中國館讚不絕口。“老榆樹還在。”村民們尋找著舊時的記憶,崎嶇的小路卻變成了花壇。

  世園會不僅讓姚桂英和村民們住進了乾淨整潔的新樓房,也讓延慶變得越來越美。

  綠色、生態、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中國館的建設和規劃中,更貫穿在整個園區的規劃和設計中。園區規劃以“生態優先、師法自然,傳承文化、開放包容,科技智慧、時尚多元,創新辦會、永續利用”為規劃理念,以“弘揚綠色發展理念、彰顯生態文明成果、推動園藝及綠色産業發展”。

  共建:花傘花海,融合綻放

  沿林蔭之門,經國際館、國際展園,西望海坨山,一幅絢麗多彩的世界風情畫卷展現在眼前。

  主題是“綠色生活,美麗家園”的世園會匯聚了全球超過11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及多個國內外專業機構、企業、個人等參展,建設100余個室外展園,這是歷屆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最多的一屆世園會。

  “生活、生産、生態相映成趣,科技、人文互相融合”是2019北京世園會突出的特色。世園會從大園藝、全産業鏈出發,採取實物

  展示與互動體驗相結合、傳統展示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手段,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展示各國園藝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

  德國展園像是一片“飄落的樹葉”,設計者希望通過落葉演變成能夠被人們所利用的可再生資源,表達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德國館上下兩層,設6個展示區演繹“可持續發展”理念。園內有昆蟲旅館、巢箱、水循環、森林生態系統、“垂直花園”等展示區域。以“播種未來”為主題,德國展園展現了現代園藝及先進科技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貢獻,通過可再生性原料和産品體現園藝對現代生活的重大作用。

  在名為“田園市集”的生活體驗館,按照“愛園藝、愛生活”的展陳理念,體驗園藝在衣、食、住、用、娛樂、健康等方面的應用。

  作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舞臺,世園會還將舉辦專項競賽與展示,傳承創新全球園藝歷史文化。很多競賽將在名為“花傘花海”的國際館舉行。國際館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以“融合綻放”為陳展理念,展示各個國家園藝特色與地域文化。

  “世界各國的園藝大師們都能在世園會這一平臺上展示才藝、綻放風采,遊客們能觀賞到各國獨具風情的園林園藝,欣賞到各國各民族的精彩文化表演。”北京世園局副局長葉大華説,這既是一次園藝交流,更是一場文化盛宴。

  輕盈瀟灑的花傘,展現出清新大氣的整體形象,也象徵著中國敞開胸懷,擁抱世界。中國花卉協會會長、北京世園會組委會副主任江澤慧介紹,世園會期間將舉辦牡丹、月季、蘭花、菊花、盆景、組合盆栽、2019世界花藝大賽等七大國際競賽,“希望能全面展示世界花卉園藝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促進世界花卉園藝界的交流與合作。”

  “這將是一屆獨具特色、精彩紛呈、令人難忘的世園會。”參觀世園會的比利時駐華大使Marc Vink説。

  共商:山水頌歌,絲路花雨

  “高閣臨媯水,平湖映天田。” 花開蝶舞,媯汭劇場宛如一隻彩蝶駐足在媯汭湖畔,遙望永寧閣。在世園會園區,人們可以遠借海坨之巍峨,近賞媯河之秀美,回歸自然、感受自然、體驗自然。

  在這裡,植物是主角。為了保護園區內原本生長的約5萬棵樹,園區和展館的設計者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種下了10多萬棵喬灌木,並改造原有濕地,加大清淤力度,提升景觀,增加其凈化功能,為候鳥遷徙提供良好棲息和繁殖環境。

  在這裡,自然是舞臺。建設“海綿園區”,將雨水通過草溝、旱溪、礫石溝等不同方式匯入水體,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園區的自然積存、滲透和凈化,同時加強雨水回用,全園為此建設了長約20公里的生態草溝,下凹綠地雨水收集率不小于60%,道路廣場鋪裝透水率不小于70%。為保障水體水質,還設置了沉砂池等過濾雨水。

  在這裡,綠色是主旋律。中國館的大部分展館置於人工營造的梯田之下,利用大型覆土建築結構的保濕隔熱性能,降低了建築物的採暖降溫能耗;屋頂設置了雨水收集系統,地下設雨水調蓄池,經回收處理後的雨水將用於梯田灌溉;場館還利用外部風道和內部自然通風系統,實現空氣的夏季預冷、冬季預熱,有效降低空調系統能耗。此外,場館的鋼結構屋蓋還安裝有1024塊光伏玻璃,提高了光能吸收效率。

  園區裏,以“一帶一路”為設計理念的綠蔭遊賞帶,串聯4個主要場館及中華、國際展區,沿途以生態休閒的遮陰廊架象徵“一帶一路”的絲路驛站。絲路花雨,展現綠色科技、園藝新産品、新技術和新工藝,體現開放包容、人文互通、文化互鑒。

  2019北京世園會,奏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妙樂章。(作者 文雯)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