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模式守護一江碧水

2019-05-10 09:31:36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清清的東江水,日夜向南流,流進深圳,流進港九,哦,流進我的家門口。清清的東江水,日夜向南流,流進深圳,流進港九,哦,流進我的心裏頭。東江的水啊,你是祖國引去的泉,你是同胞釀成的酒,一醉幾韆鞦。” 歌曲《多情東江水》這樣唱到。

  東江是珠江水系四大河流之一,其源區涵蓋江西省贛州市所轄尋烏、定南、安遠、龍南、會昌5縣,發源於尋烏縣椏髻缽山,尋烏縣境內東江流域面積達2045平方公里,佔江西全省東江流域面積的58.5%;尋烏縣每年流入東江的水資源量達到18.3億立方米,佔江西省全境流入東江的水資源量的62.7%。

  為讓粵港人民喝上乾淨水、放心水,贛州市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全力保護好東江源頭一泓清水。建立了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累計投入超33億元用於東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江西省委副書記、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多次對東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把生態補償資金用好,確保出境斷面水質改善。

  同時,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編制了東江流域生態安全調查評估與生態環境保護方案,更好地指導東江水環境品質的保護。

  制度先行,保障源區生態環境

  贛州市制定了《贛州市東江流域生態補償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對工程項目的範圍、前期工作的程式、建設管理、竣工驗收和考核作出詳細規定;制定了《贛州市東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根據流域面積、水環境品質、水量資源等因素,按因素法合理公平分配生態補償資金,並加強資金監管;各流域縣結合具體工作,就項目實施過程中産生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完善健全規章制度,為做好項目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市強化“屬地管理”“黨政同責”,明確各級地方黨委、政府是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工作的主體。建立了市、縣、鄉(鎮)、村四級“河長”組織體系,確保每一條河流、每一個小流域水質保護責任到人。

  定南縣緊緊圍繞東江流域生態環境品質改善這一目標,制定了《定南縣加強東江源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實施方案》《定南縣加強東江源頭保護區環境治理與保護和建設工作方案》《定南縣保護東江源區水質綜合整治排污行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等14個政策文件,全面推進污染減排及環境品質監管,為東江流域生態環境改善提供了保障。

  加強監測,源區考核掛鉤生態補償資金

  贛州市研究制定了《東江流域水質考核斷面監測方案》,在東江流域縣界和省界共布設10個縣級水質監測斷面,對pH值、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等23個水質指標按月監測。研究制定了《贛州市東江流域縣級水質考核管理暫行辦法(試行)》,細化了各流域縣出境斷面水質考核目標和問責措施。

  根據《贛州市東江源區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工作績效評價辦法(試行)》,將績效考核結果作為各流域縣政府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對績效評價“優秀”的項目縣,在安排生態補償資金時予以適當傾斜,對績效評價不合格的項目縣,則少安排或不安排補償資金,並予以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整改。各流域縣也充分履行監督主體責任,強化績效考核。尋烏縣對水質下降的鄉鎮嚴格按《尋烏縣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追責,對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考核不達標的鄉(鎮)和單位實行“一票否決”。2017年以來,對環保責任落實不到位的鄉鎮、單位主要領導共約談16人(次),依法查處非法開採稀土、小電鍍等環境違法案件15起,刑拘10人,行政拘留3人。

  執法模式出新招,治理模式出奇招

  贛州市創新生態綜合執法模式,破解生態執法領域職能交叉難題,設立生態檢察處,成立環資審判合議庭,加快探索“三合一”審理模式。安遠、尋烏、會昌等多個縣探索聯合執法模式,嘗試將林業、水利、環保、國土、礦管等方面執法力量進行有效整合,實行“統一指揮、統一行政、統一管理”。累計開展執法巡查1387余次,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754起(含聯合執法行動),受理、查處行政案件274起,依法懲處80余人。

  為做好源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源區涵蓋縣各出奇招,探索治理新模式。定遠縣實施“三禁三停三轉”舉措,即對森林資源實行全面禁伐,對東江源頭河道實行禁漁,對稀土鉬礦、河道沙石實行禁採;對污染項目實行停批、對污染企業實行關停、對污染行為實行叫停;對遭黃龍病損毀的果園進行轉産、對資源消耗型企業進行轉型、對粗放型生産方式進行轉變的政策措施。尋烏縣按照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分區實施的總體思路,摸索出了一套“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模式及項目建設和管理同步推進、相互結合的方法,在截水攔沙工程實施過程中首次從國外引進了高壓旋噴樁工藝。定南縣採取PPP模式,引進湖南長沙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參與農村生活環境治理,探索“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資本參與”的“三位一體”新模式。

  源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尋烏縣在各鄉鎮交界斷面設立25個常規考核斷面和28個預警監測斷面,制定了嚴格的水質考核管理辦法,確保東江源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並持續向好。根據監測結果,兩個跨省出境斷面水質100%達標,年均值達Ⅲ類標準以上;尋烏縣興寧電站斷面水質年均值由2017年Ⅲ類提升到2018年Ⅱ類;鬥晏出境斷面pH、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BOD5五個考核指標年均值達到Ⅱ類水質標準;定南縣廟咀裏斷面2018年水質年均值穩定在Ⅲ類並得到改善,Ⅰ類、Ⅱ類以上水質頻次達到25%,完成協議設定的“東江流域跨省界斷面水質年均值達到Ⅲ類標準並逐年改善”這一目標任務。

  尋烏、定南、安遠3縣森林覆蓋率分別穩定在82.3%、82.6%、83%,其中東江源頭椏髻缽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困擾贛州市近半個世紀的稀土開採污染問題正逐步解決,累計修復治理廢棄稀土礦山90余平方公里,建成了尾水處理站5個。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工作成為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典範,補償效果顯著。

  東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了“保東江源一片凈土,富源頭區一方百姓,送粵港地一江清水”的目標,確保粵港人民喝上放心水、滿意水。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