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海邊那道綠

2019-05-15 09:54:48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紅樹林、木麻黃林、松樹林,在廣西沿海,一道“綠色長城”,保衛著這裡的村莊和田野。

  有了沿海防護林,以前為了躲避颱風威脅只能住在山上的村民,搬到了交通方便、發展機會多的海邊。

  “每次看到這些樹,我就會想起父親在沙灘上種樹時,揮汗如雨的樣子。”望著眼前這片綠色,周懷安説。

  周懷安的家,在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青山頭村,村子臨海。周懷安説,以前颱風來時,大家晚上都睡不著覺,怕房子會被吹倒。上世紀70年代,身為村幹部的父親拿著種樹方案,找村民一家家簽字,把防護林種了起來。

  廣西南臨北部灣,幾乎每年都要受到颱風侵襲。1987年,廣西啟動實施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1991年,國家正式啟動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廣西是工程建設重點省區市之一,先後實施了一期、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實施三期工程(2016—2025年),主要營造紅樹林、木麻黃、松樹等護岸護堤林、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快通道綠化、城鎮綠化、村屯綠化,形成了沿海防護林體系的主體框架,防災減災能力極大提升。

  “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對於加強廣西沿海防災減災能力十分重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海邊灘塗上,一片低矮的紅樹林鬱鬱蔥蔥,其間還點綴著星星點點鷺鳥的白。

  這裡是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別看紅樹林個頭矮矮的不起眼,颱風時大海浪打過來,紅樹林是抗風抵浪最前線,是沿海灘塗的特種防護林帶,也是沿海防護林體系的第一道防線。”北海市林業局營林科負責人周如瓊説,紅樹林對北海這座平均每年遭受5.3場颱風的濱海城市來説尤為重要,是這裡的“海岸衛士”。

  “2014年颱風威馬遜來襲,正是因為有紅樹林的保護,幾乎沒有浪能打上堤岸,唯有在入海口一段海岸線沒有紅樹林,堤岸就被衝垮了。”北海市銀灘鎮曲灣村村民葉青説。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欽州市欽南區康熙嶺鎮長坡村和橫山村。2002年,這兩個村在海邊種起了大片紅樹林。2014年7月的颱風威馬遜中,附近的蝦塘和房屋無一受損,而沒有紅樹林庇護的養鴨場、大棚則損毀嚴重。

  為了保護紅樹林,廣西正加快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建設,目前已建設自然保護區3個,其中國家級2個、自治區級1個。

  “正是因為這片林子,我們從山上搬到了海邊”。

  “防風固沙基幹林帶是沿海防護林體系的第二道防線,不僅可以防止沙灘水土流失,更是抵禦大風浪的主體。”營盤鎮林業站站長吳長瑞介紹,青山頭海防林帶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建成,是鐵山港區重點海防林之一,主要由木麻黃等樹種組成。

  青山頭海防林帶自建成以來,有效抵禦了200多場颱風。2014年颱風威馬遜來襲時,同在營盤鎮的鹽灶村和白龍社區因為防護林有缺口導致受損較大,堤壩被衝垮,居民房屋被倒灌進來的海水圍困,全鎮出動了幾百人扛著沙包去防浪。“那時候唯有青山頭是營盤鎮最安全的地方。”吳長瑞感慨。

  青山頭村村民謝福的家原來住在離海較遠的山上。“正是因為這片林子,我們從山上搬到了海邊”,他説,“約300戶都搬下來了,沒有了颱風威脅,下面交通方便,還可以開農家樂和民宿。”

  “為了更好管護這片海防林,我們將其劃為生態公益林,列入森林生態效益基金的補償範圍,並聘用了護林員專門管護。同時我們也鼓勵當地村民在不破壞海防林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林下經濟,讓百姓收穫生態紅利,從而促使當地村民積極主動地保護好這片海防林。”營盤鎮文化站站長李世涌説。

  多方努力下,1987年以來,廣西共在沙區營造防風固沙林12萬多公頃,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海岸“綠色長城”。

  “有了農田防護林,我家種的香蕉安全多了”。

  防風護村林是沿海防護林體系的第三道防線。由於颱風頻繁,長期以來,廣西沿海地區的群眾都自覺在房前屋後營造防風護村林。“沿海地區村屯綠化率從1987年以前的50%左右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大部分村屯都被綠樹圍繞。”自治區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第四道防線就是農田防護林網,主要保護的是農田、農作物。”北海市合浦林業局營林股股長王大東説。

  合浦縣西北部的烏家鎮、石灣鎮距海邊僅7公里,受地理環境因素和氣候影響,暴風雨、颱風災害頻繁。原來該縣有一家公司在烏家鎮、石灣鎮主要經營鮮橙、香蕉等水果,“颱風會讓果園受損,在縣裏相關部門支持和指導下,我們建設了農田防護林網項目。”該公司副總經理陳世偉説。

  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始於1998年,如今已建成長達80公里、以木麻黃為主的縱橫交錯的防護林網,形成一道綠色防護屏障,有效確保了果園穩産豐産,也保護了周邊農田。合浦縣烏家鎮村民黃文雄説,他家種的幾畝香蕉,過去一刮颱風必然受損,而今,“有了農田防護林,我家種的香蕉安全多了”。

  通過實施沿海防護林工程,廣西沿海地區森林資源迅速增加。據統計,沿海地區森林覆蓋率由1987年以前的19.1%提高到2016年的55.5%,基本形成了以村屯綠化為“點”、以海岸基幹林帶為“線”、以荒山荒灘綠化為“面”、以農田林網建設為“網”,立體配置的沿海防護林體系框架。(作者 李縱)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