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丨沙洲變綠洲鳥歸人歡笑

2019-05-30 17:30:21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陳晨

  農民日報訊:三沙設市之初,曾有人産生疑問:大規模民生建設會不會給三沙島礁和海洋生態帶來破壞?三沙用實際行動給出了回復,設市後出臺的第一份文件、開工的第一個項目,都跟生態環保有關。7年來,三沙市堅定生態保護優先,堅持發展與保護同步,讓三沙的島更綠、海更藍。

  第一項目 助力美麗三沙

  三沙建市後啟動的第一個項目是永興島污水處理和西沙群島垃圾收集轉運工程。“第一項目”的投入使用,讓永興島環衛管理進入常態化,實現了全島污水不入海,垃圾可處理。

  永興島環衛工徐師蘭每天樂呵呵地用經過污水處理過的中水來澆花澆草。

  日處理能力1800噸的三沙污水處理廠有效實現了永興島生活污水的循環再利用,處理後的中水用於島上的綠化澆灌和建築施工,緩解了永興島淡水資源匱乏難題。

  “這裡是沉沙池,用來自然沉澱沙子,這裡是纖維轉盤濾池,用來過濾水中細小的漂浮物,這裡是消毒池,用來把水中的大腸桿菌殺死……”每天8小時不間斷保養維護設備的職工潘高介紹,污水處理廠完全有能力做到一點污水不入海。

  三沙市環衛站站長潘海鵡也拍著胸脯説:“整個西沙群島的垃圾我們都有能力處理。”西沙群島垃圾收集轉運站日垃圾處理能力將達20噸,完全有能力“消滅掉”永興島上每天産生的垃圾。餐廚垃圾發酵做綠化有機肥,綜合垃圾分類打包壓縮運回海南本島處理。

  幾年來,三沙市先後實施了污水處理站、垃圾收集轉運站、環衛站、海洋生物和文物保護站、海洋環境監測站等“五小站”項目建設。同時在西沙群島各島礁開展生態整治修復“綠化寶島”植樹工程。

  人扛肩挑 種活250萬株樹

  5月底,西沙群島七連嶼中的西沙洲陸續迎來了來此産卵的海鳥,海鳥回歸得益於島礁變綠了。在沙洲上種樹談何容易,高溫、高濕、高鹽,樹苗、土壤都要從其他地方運過來,澆樹的水也得由海水淡化來獲取。

  三沙市的多數島礁連個像樣的碼頭都沒有,樹苗都是大船換小船,小船換小舢板,由人下水推上島。由於大型機械無法運輸上岸,所有樹苗都是人扛肩挑,種的時候還得先培一些黃土和椰糠來保水保肥。為了確保綠化植物的成活率,三沙市首先選擇了適合海島高溫氣候的木麻黃、椰子樹、羊角樹、諾麗樹等熱帶濱海樹種。

  “島上日曬強、不易保持水分,在珊瑚石上種樹難度非常大。”三沙市七連嶼工委副書記鄒志説,種樹最需要的就是淡水,為此,三沙市政府在各個島礁陸續安裝了海水淡化設備、雨水收集池系統、水泵等設備,並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對島礁植被進行專業管護。

  西沙洲是三沙七連嶼中無人居住的珊瑚島,組成結構主要為白色沙粒和珊瑚碎石。7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的沙洲。三沙人在設市後大力推進島礁綠化工作,短短幾年,沙洲變綠洲,島上中部已經基本被綠色植被覆蓋,一大片木麻黃樹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以前一上島,白茫茫的一片,沙子被太陽一曬晃得眼睛都睜不開。現在綠樹成蔭,涼風習習。”鄒志説,西沙洲2012年種下去的木麻黃已經長到五六米高,生態環境改善後,紅草、馬鞍藤等很多原生植物都自然長起來了。到目前,三沙已種下了250多萬株樹,成活率超過98%。

  島上種樹,海底也種珊瑚。在西沙海域,三沙市先後成功培育珊瑚6000多株。島綠了、環境好了,海鳥、海龜都回來了,在北島海龜保護基地,上岸産卵的海龜從2014年的52窩增加到現在的172窩。目前共有四五種候鳥,每年6-9月,漫天候鳥齊飛的景象又回來了。

  轉産轉業 讓漁民成為生態保護者

  漁民轉産轉業,減少捕撈,便是對海洋環境的最大保護。為了保護西沙諸島周邊的漁業資源,三沙鼓勵漁民轉産上岸,將漁民安排到島礁巡護、港務站、開衝鋒舟、島上綠化等崗位。目前,三沙七連嶼各島共轉産36人,其中15人負責島礁環境保護。

  “出海下潛捕魚還是有一點風險,漁民總歸還是追求安穩、追求幸福感,岸上工作不用下水,心裏有安全感,收入也穩定。”西沙洲巡護員符名有坦言,以前來三沙純粹是為了討生活,現在在島上安穩工作,反而有了家的感覺,所有島礁守護員一年在島上呆的時間都超過200天。

  為了將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人、執行到位,3年前,三沙市便全面推行島長制,從漁民中選拔綜合素質較高的黨員擔任。通過轉産轉業,真正讓漁民從環境破壞者變為生態保護者。島長的主要職責一是制止破壞海洋環境的違法行為,二是制止非法捕撈和非法旅遊行為,三是清理島上垃圾。每天島長和島礁守護員都會去巡島,觀察上報海岸線變化及島上的綠化情況,並將海漂垃圾撿回來,運到趙述島集中處理。

  “所有涉及到生態保護的事情,島長都管,所有破壞環境和非法捕撈的行為,島長都有權制止。”身為七連嶼總島長的鄒志説,為了讓島礁守護員們安心工作,除了每天40元的駐島補貼,他們每個月還能領到4000多元的工資,政府還為每人買了人身意外保險。

  “漁民都是土專家,對海龜的習性非常了解,什麼時候上岸一清二楚。”1967年就上島的北島社區黨支部書記、島長黃宏波是第一個轉産保護海龜的漁民。自從三沙市政府在北島建立海龜保護站後,他帶領北島漁民從以前的破壞者變為保護者,每年都能救治30多只受傷的海龜。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三沙漁民熟諳這句老話。對他們而言,守好祖宗海是義務也是責任,更是給後人的生態傳承。(作者 操戈 鄧衛哲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