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生態保護要內外兼修

2019-08-28 09:11:42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自古以來,先人便有“靠海吃海”的習慣,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是人類生存之道。但由於對海洋認知不足、陸海統籌意識不強,濱海居民在享受濱海産業帶來的經濟福利同時,也忍受著生活環境品質的下滑。海洋垃圾、赤潮頻發、生産污水導致濱海岸線黑臭等現象成為一些濱海地區環保投訴的焦點。如何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是推進新時代高品質發展、解決不平衡矛盾的必答課題。筆者認為,由於海洋與陸地相連,要從“內”與“外”兩方面著手。

  濱海生態保護之“內”在於發展科創高端技術,通過海上科技産業的蓬勃發展替換落後低端的工藝製造。臨海地區發展海洋産業,容易過度聚焦船舶製造、海工裝備等行業,造成門類單一、一業獨大局面。同時近年來,發達國家和沿海省市都在將海洋裝備製造作為重點支柱産業,勢必造成競爭激烈。因此,尋求多樣化的、錯位化的海洋産業,是保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同時,臨海經濟快速發展易造成公共服務滯後,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無法滿足高端産業人才的需求。因此,不論是建立在濱海城市還是海島的海洋經濟,都需要樹立産城融合的規劃理念。

  此外,臨海地區在開發初期,往往生態本底較好,在規劃時,建議在開發海域之前製作自然資源負債表,定期進行資産評估,監測統計生物量變化。

  濱海生態保護之“外”重在陸海統籌,不就海論海而要跳出海洋看海洋。海水倒灌、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最終都會影響陸域居民的生活,故濱海生態建設須有“陸海統籌”視野。

  要科學把握陸海空間功能佈局,科學劃分生産性岸線、生態性岸線、生活性岸線。對海洋垃圾、海洋塑膠、生態破壞等海洋污染要在陸域上下功夫,特別對海上溢油等重大污染事件具備應急處置能力。

  要創新濱海環境管理思路。不能以罰代管,而是要在日常的管理中強化服務意識,及時了解企業的環保需求並幫助解決。

  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構建“藍色海洋”保護聯盟,在海洋漁業、海運郵輪等存在海洋環境隱患的生産生活領域,沿線國家相互借鑒好方法,建立並完善互補共建機制,使沿線國家形成共同加強海洋保護的意識。(作者 劉瀚斌)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