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扶貧之本 謀土瑤之福

2019-10-17 10:08:09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文章圖片模板 (1)

  人民日報訊:深居於大桂山山脈的瑤族群眾,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平桂區鵝塘鎮的明梅、槽碓、大明和沙田鎮的獅東、金竹、新民6個行政村,這6個村共有1932戶10350人,其中土瑤人口8500人,佔總人口的82.13%。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造成了土瑤群眾的生産生活較為落後,2015年底,土瑤聚居村貧困發生率達51.73%,有的地方甚至超過70%,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平桂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扛起責任,靶向施策,積極探索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新模式,在産業發展、教育扶智、基建完善、數據監測等方面形成了新亮點。

  發展産業 探索脫貧攻堅新模式

  平桂區創新實施“人均一畝茶、戶均兩畝姜、村均萬畝杉”的産業發展思路,累計種植優質茶葉8177畝、大肉姜3166畝、杉樹8.1萬畝,達到人均1.16畝、戶均2.5畝、村均1.35萬畝,提前實現了産業發展目標。

  平桂區探索以“公司+基地+工廠+農戶”為一體的“扶貧車間”産業鏈,每個土瑤村落實資金15萬元,建成平桂區土瑤黑茶加工廠以及鵝塘鎮大明、明梅黑茶加工廠“扶貧車間”,加快建設沙田金竹青茶、新民六堡茶、新民馬窩高山茶加工廠。配套推進編筐手工産業,形成了“種、管、採、養+竹編包裝”的茶産業鏈,僅此一項戶均可增收2萬元。

  平桂區引進企業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冷庫4間,形成鵝塘鎮“冷庫+大肉姜”的保值增值産業鏈,戶均增收1.5萬元。投資445.6萬元建成平桂區扶貧産業農産品銷售中心,搭建“空中農貿市場”平臺等,有效解決了土瑤地區農産品銷售難題。

  扶貧扶智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賀州市平桂區文華學校佔地面積90多畝,建築總面積5.6萬多平方米,總投資約2.2億元,可容納學生3000多人。該學校作為平桂區民族學校過渡辦學學校,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老鄉家園”為鄰,為解決扶貧移民搬遷子女就讀而配套建設,有效保障了他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現已招收6個深度貧困土瑤村的學生777名。

  2019年新建沙田鎮新民村、鵝塘鎮大明村2所幼兒園,同時對6個村原小學校舍進行改擴建。

  完善基建 改善貧困群眾生産生活條件

  為加快改善土瑤地區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條件,平桂區決定把計劃3年完成的基礎設施項目縮短為2年。目前,投資5180萬元建設的土瑤地區與外界聯通的3條“經濟通道”已基本建成通車;投資110萬元涉及5個土瑤村的電網改造項目,投資445.4萬元的鵝塘鎮槽碓村、明梅村兩個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均已竣工。大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6個土瑤村衛生室已投入使用。在全區率先試點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網絡直報,村民在村衛生室可辦理醫保報銷。

  數據監測 防止貧困群眾致貧返貧

  平桂區土瑤聚居區槽碓村作為自治區貧困村定點觀測點、廣西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減貧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已經成為土瑤脫貧攻堅的範例,為自治區黨委、政府打好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實踐樣本。賀州市平桂區創新“規範流程、清單處置、預警干預、長效管理”工作模式,形成了信息收集、數據比對、核實評估、集中會審、預警干預、預警解除、政策告知“七步走”工作流程,排查出槽碓村致貧返貧高風險戶3戶14人。通過採取對應的干預措施,實現了預警干預施策到戶、精準到人,有效降低了致貧和返貧的風險。

  2018年,槽碓村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底的53.5%下降到46.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4118元;2019年9月,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2017年的6000元增加到10.81萬元。預計今年底,槽碓村可實現脫貧摘帽。

  截至2019年9月上旬,平桂區已有1271人通過幫扶解困紓難,其中獲農村特困救助供養12人,低保救助479人,低保提檔679人,臨時救助101人,發放解除預警認定書和預警對象受益政策告知單240份。(數據來源:廣西賀州市平桂區委宣傳部)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