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濕地 水清飛鳥鳴

2019-10-21 09:30:31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晨

  青銅峽庫區濕地位於黃河上游青銅峽和中寧縣之間,是寧夏最大的一片生態濕地。由於缺乏有效管理和保護,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破壞。寧夏吳忠市採取有力措施恢復濕地生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換得水清鳥鳴的美景。

  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在進入寧夏平原後來了一個急轉彎,開始旖旎前行。河流從上游帶下的泥沙不斷沉積,使得沖積平原不斷變廣加寬。

  “上世紀60年代,隨著青銅峽攔河大壩的建成,奔騰洶湧的黃河水攜帶的大量泥沙在大壩上游沉積,形成了寧夏最大的黃河灘塗濕地生態系統。”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局長陸興明説。

  寬闊的水域,肥沃的河灘,搖曳的蘆葦。“為了能讓山水林田間恢復這片湖草相連的濕地,我們付出了十幾年的努力。”寧夏吳忠市委書記沈左權説:“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發展要靠生態支撐。”

  濕地退化 令人扼腕

  庫區濕地位於黃河上游青銅峽和中寧縣之間,總面積196.99平方公里,是迄今寧夏最大的一片生態濕地。庫區濕地水面寬闊、水草豐茂、魚蝦成群,灘塗中有一座方圓50多平方公里的島嶼,成為鳥類理想的棲息地。根據當時的粗略調查,庫區濕地有魚類30種以上,鳥類300余種,年容量60多萬隻,是僅次於青海湖鳥島的“西北第二大鳥島”。

  但是,後來的幾十年裏,人越來越多,鳥越來越少;耕地越來越多,濕地越來越少。“由於土地權屬不清、機構不順等原因,導致濕地無法得到有效管理和保護。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中,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庫區濕地遭遇無序和野蠻的亂墾濫伐,濕地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陸興明説。

  盤點一下,多少村多少戶佔用了多少畝濕地?2007年的一份調查清單一目了然:6個村近千戶,共計佔用12.594萬畝濕地。

  治理目標很簡單——人退鳥進。可就為這四個字,從吳忠到青銅峽上上下下折騰了十餘年。

  問題出在哪兒?“村長當時答應我,你先帶頭退,事後政府肯定有補償金。”躍進村的種植大戶林春,2007年帶頭退出家中佔用的2.4萬畝濕地。在他的帶動下,先後有24個農戶退出近4萬畝濕地。

  但由於種種原因,政府補償金遲遲沒有到位。

  突破瓶頸 人地和諧

  “合法合規、合情合理、深入細緻,穩妥處理庫區退耕還濕問題。”2018年4月3日,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人作出明確指示。

  既然承諾,就要兌現。可這麼一筆鉅額補償資金從哪來?“生態建設,許多時候要有經濟實力做後盾,地處西北內陸的小城市,資金投入始終為多年來繞不過去的‘瓶頸’。”庫區管委會副局長馬建明説。

  自2016年至今,區、市、縣三級政府多方奔走,共爭取國家退耕還濕項目資金7910萬元,自治區財政同時支持1952萬元。

  資金找到了,補償標準怎麼制定?整齊劃一,按國家相關政策,每畝補償300元,每增加2000畝下降30%。

  “我家響應國家退耕還濕政策,拿到補償金,心裏很高興!”青銅峽鎮78歲的馬玉蘭説到。

  如今,按新標準所拖欠補償款全部兌現。如躍進村、三趟墩村和新田村,分別獲得補償金872.5萬元、199.4萬元和39.5萬元。

  政策兌現換得新人氣,新人氣帶來好生態。一年多來,不僅涉及退耕的12萬畝濕地全部收回,隨著新增加退耕還濕的群眾達到2000人以上,地面附著物也全部清理完畢。

  此時,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統一認識——進行濕地生態恢復和建設,在黃河沿岸灘塗濕地全面實施“2018綠盾行動”,重新劃定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紅線邊界,依法出臺實施一系列措施。第一步是“堅決收回”,即收回庫區自然保護區應退未退的所有被開發的濕地;第二步是“堅決禁止”,即禁止保護區核心區內所有生産經營行為。

  美景重現 水清鳥鳴

  湖光瀲艷、群鳥翔集、蘆花飄蕩。如今,在庫區濕地,曾經的人影穿梭、機器轟鳴的亂象早已不再,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水清鳥鳴的美景。

  庫區管理局副局長李衛東談到,每到節假日,庫區濕地周邊就停滿大小車輛,攝影愛好者“長槍短炮”忙個不停。庫區天空中數百隻沙燕嘰嘰喳喳,盤旋飛舞,景象非常壯觀,尤其灘地對岸的牛首山山崖上,依稀可以看見綿延100多米的沙燕巢。“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現在鳥多了,證明水質好了。水作為濕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濕地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核心載體。水質好了,證明濕地保護見到了成效。”

  人退了,歡悅的何止是鳥?庫區濕地小氣候影響林果産業發展。三趟墩村黨支部書記張賢深諳此理。他説:“三趟墩村與庫區濕地是一個整體,庫區環境直接影響村裏林果業的發展。這幾年,三趟墩村的蘋果特別受市場歡迎,這就是庫區環境變好的最好證明。”

  他講到,全村1.4萬畝地,其中蘋果地7000畝,蘋果收入佔農民收入的近四成。隨著庫區加大濕地保護力度,三趟墩村決意抓住這一發展蘋果産業的大好機遇。去年,三趟墩村退耕還濕1.05萬畝,村集體用其中一部分補貼款新建果品收購冷鏈項目,解決蘋果貯存和物流問題。眼下,村委會正籌劃與廣州一家公司聯營,做大三趟墩村蘋果品牌,開拓市場,增加果農收入,讓村民真正享受到保護濕地的好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話已不再是宣傳欄裏的標語,已經成為村民保護生態的一種自覺行動。”張賢説。(作者 許 淩)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