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上下綠可期

2019-10-30 09:37:47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如何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同時,避免過度索取,保護好母親河?

  近年來,沿黃九省區採取多項措施、開展綜合治理,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為了母親河的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而不斷努力。

  甘肅蘭州,白塔山下,中山鐵橋。人站在橋上,腳下激蕩的黃河水奔涌向前。這一刻,人和黃河那麼近,就像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和這條母親河的關係。

  蘭州是一座沿河而生的城市。沿著河道,城區向東西延伸,形成了狹長的城市。黃河,給了這座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水源,更給了這座城市無限的發展希望。就在十多年前,連續發生的污染事件,敲響了黃河保護的警鐘。如今,經過多年治理,這裡再次煥發生機。

  強化水污染治理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2003年4、5月,黃河蘭州段連續發生兩起油類污染事件,不僅造成蘭州段水質惡化,而且使下游深受其害。甘肅省環保部門的調查顯示,一度,黃河甘肅段生活污水處理率極低,大量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入黃河。沿線企業是黃河不可忽視的污染源。對此,甘肅省安排專項資金,開始治理黃河污染。蘭州市先後實現7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實施11個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工程,完成全市現有工業企業排污口規範化整治,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經過多年努力,截至目前,蘭州全市污水處理率高於95%,黃河蘭州段幹流各主要考核斷面水質年均達到Ⅱ類標準。

  沿黃地區既是河南經濟發展較快區域,又是生態脆弱區域。曾幾何時,捕撈、餐飲、開礦等人為活動頻頻擠佔黃河沿岸濕地,對濕地生態形成威脅。近年來,河南持續開展黃河河道清理整頓等工作,渡船、遊船、碼頭周邊違建等不見蹤影,水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以前這兒停著3條大船,上面全是漁家樂飯店,每天有不少人來吃飯,水面上特別臟。”在河南三門峽鼎湖灣濕地,保護站工作人員王耀輝告訴記者,2018年夏天,當地開展了清理工作,23條船全部被清理,“濕地恢復了,以前罕見的大鴇、黑鸛也來這兒棲息了”。

  黃河干流山東段共設有濼口、利津水文站兩個國控斷面。為保護黃河水質,山東採用斷面倒逼機制,對超標斷面瞄準問題根源進行整改,對區域內管網不配套或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今年1—9月,按照生態環境部反饋的數據均值評價,這2個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優於國家年度目標要求。

  據生態環境部統計,2018年,黃河流域好于Ⅲ類水的斷面提高了8.7個百分點,大大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劣Ⅴ類斷面下降3.7個百分點。水環境品質的改善,不僅僅是治污減排的結果,也是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的結果。

  把治理支流污染當成治理黃河的重要抓手

  黃河污染,不少來自支流。治理支流污染,也是保護黃河的重要內容。

  湟水河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之一,發源於青海東部海晏縣,流經青海、甘肅兩省,途經蘭州市紅古區等縣區。據蘭州市生態環境局紅古分局副局長馬國平介紹,為了改善水環境,當地實施湟水流域紅古段水污染綜合治理項目,清理農村面源污染物、支溝污染物,“項目完成後,可以有效凈化區域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湟水河紅古段水質和環境”。

  行走在汾河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段,儘管天氣轉冷,河道旁的蘆葦叢仍吸引了眾多鳥類集聚。汾河是黃河在山西境內的最主要支流,山西省把治理汾河污染當成治理黃河的重要抓手。

  為推進黃河水質改善,山西開展了汾河流域治理週報工作,每週對汾河干流、支流不同縣域的29個斷面樣本進行監測,找出環比上周水質明顯改善和惡化的斷面。襄汾縣河長辦負責人蘇興武介紹,襄汾縣嚴格落實河長制,“每個村子都有專門的巡護員每天巡查,汾河治理和生態修復取得了明顯成效”。

  減少水土流失 恢復濕地功能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山西呂梁地區緊挨黃河。有數據顯示,這裡土壤年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5000到8000噸,年輸入黃河泥沙佔山西省80%以上,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重、生態環境最差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山西把治理黃河生態環境與脫貧攻堅相結合,蹚出了一條生態扶貧的道路。通過大力推進實施造林綠化、綜合運用工程和生物措施,山西省實施的多沙粗沙區專項治理工程,整治面積已達2萬平方公里,不斷推進當地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減少水土流失。

  河南省三門峽市因三門峽大壩建設而興,被譽為“黃河明珠”,近年來又被稱為“天鵝之城”。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會有成千上萬隻白天鵝來到這裡越冬,在黃河岸邊覓食嬉戲。“天鵝之城”逐漸興起的背後,是河南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工作的不斷努力。在黃河三門峽段南岸,曾經猖獗的鋁土礦露天開採造成沿岸植被毀損、山坡裸露。當地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對轄區內沿黃33家鋁土礦礦山企業採取專項治理整頓。同時,累計投入資金1.7億元,完成礦區恢復治理。

  又到候鳥遷徙季。數以萬計的雁鴨、鷸、鷗,紛紛到達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此停歇、覓食。近年來,位於黃河下游地區的山東省,不斷加強黃河沿岸生態建設,提高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水準。自2002年起,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每年利用黃河調水調沙時機,為濕地補給淡水,對退化濕地進行修復,為水生植物和沼澤植物提供良好生態環境,同時也為鳥類提供天然的棲息地和繁殖地。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明顯加強,鳥類棲息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作者 付文 喬棟 朱佩嫻 潘俊強 寇江澤)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