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坨村拓荒

2020-05-28 09:49:19  來源:北京日報  責編:陳晨

荊坨村拓荒

借助産業幫扶,荊坨村內建起日光溫室大棚,線上銷售與休閒採摘幫助村民增收三成。圖為村民在葡萄大棚中忙碌。

  大田種玉米,壟上蓋大棚,農閒打零工,時令忙種田……在順義區楊鎮荊坨村,農民過去日復一日在田間勞作,四時無歇,卻不見富裕。2016年,村裏的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如今,在各方力量的支援下,一棟棟日光溫室大棚矗立田間,農産品搭上電商平臺賣上了價,村裏還有了自己的育苗車間,荊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低收入現行標準線,走上了自己的快速致富路。

  還未進村,遠遠就看到一排排標準化的日光溫室大棚整齊排列,一眼望不到邊。在園區一角,幾位村民正穿梭在一排排秋葵植株間,平整土地的同時熟練地剪去藤蔓上多餘的枝條。

  高玉軍曾是個種田的老把式,家裏有兩三畝玉米地,還建了幾個土坯的大棚種菜,侍弄好了,能掙個8000多元。如今,他來到了村裏新建的溫室大棚工作,每個月能掙3000余元,一年下來就是3萬多。

  “既能掙工資,又能學技術。”老高説,這個大棚可不簡單,調光、控溫、灌溉、防蟲等工作都能自己完成,“種啥都不賴!”除了番茄、黃瓜、茄子等常見的大棚蔬果,還能種哈密瓜、草莓、蘑菇等,一年四季不斷檔。

  跟高玉軍一起在這裡工作的村民,最多時達到30多人,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建設用地租金分紅,再加上助殘基地補貼、公益崗位補助等政策兜底,去年4月,荊坨村就已實現全村脫低,至今無一人返貧。

  三年前,荊坨村還不是這樣。在這個僅240余戶的小村裏,被劃進低收入戶範圍的就有153戶,佔了一半還多。老人多、殘疾人多、沒有好的産業……全村以種植西瓜、蔬菜為主,是典型的農業型村莊。

  “農業産業化是最適合荊坨村走的路子。”楊鎮經管站幹部何陽江介紹,2017年起,在全市“六個一批”精準幫扶政策的支持下,順義區的三個低收入村——南彩鎮小營村、楊鎮荊坨村和楊鎮下營村,先後落地建成現代化種植産業園,推動傳統種植業開始向規模化、優質化、産業化發展。其中荊坨村項目總投資1268萬元,佔地約4萬平方米,建設30個裝配式日光溫室大棚,于去年2月份正式投用。農戶自願選擇以土地託管、土地經營權入股、園內工作等形式參與獲得租金、分紅、工資等持續性收入。目前,棚內種植包括西瓜、甜瓜共13棚,蔬菜共8棚,棚外種植應季果蔬,共計30畝。

  村裏有了好産業,銷路更是不用愁。“作為對口幫扶單位,順義區供銷社幫我們打開了電商和大型商超的綠色通道。”荊坨村黨支部書記李曉豐説,一些大型商超與村委會多次對接幫扶項目,簽訂“一助一”框架服務協議,幫助荊坨村打開了農産品銷路。

  一些村民還做起了直播帶貨。看著村裏的快遞員來來往往,李曉豐很是開心。在他的心裏,一幅藍圖已經基本繪就:依託村裏的農業示範園,合作社統一供應種苗、統一大棚標準、統一技術服務,吸引低收入戶加入,通過有機蔬菜、瓜果特色採摘等項目持續獲得收益。“入股分紅分一點,投工投勞掙一點,多種渠道增收。老百姓有了幹勁兒、有了盼頭,我們不僅要脫低,還要帶著大家一塊兒致富。”

  脫低的事業,已在順義遍地生花。2019年順義區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全部超過認定標準線,全區實現“脫低”。根據區統計局抽樣監測數據顯示,該區2020年第一季度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元,同比增長14.5%,絕對值位居全市首位。下一步,順義區將通過持續監測和關注邊緣戶、存在返低風險戶基本情況,制定實施“一戶一策”幫扶措施,持續鞏固“脫低”成效。(記者 王可心)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