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助力防災減災

2020-09-04 09:10:15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馮實

  【現象】入汛以來,面對兇猛的洪水,越來越多高科技抗洪“神器”被廣泛運用到防汛一線。利用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對水體面積和雨帶變化做出持續而精準的監測,為天氣預報和抗洪搶險決策提供數據支持;通過紅外線無人機深入“孤島”進行探測,成功解救被困人員;可以快速拼裝與分解的動力舟橋,直接將大型挖掘機、推土機等施工機械通過水路運至決口處……高科技大大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點評】

  防汛抗洪不僅是對應急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工業、科技體系支撐能力的考驗。以科技手段提升防汛監測預警決策的精準度和搶險救災的及時性,才能將災害帶來的各種損失減到最小,這是科學防汛的題中應有之義。

  根據應急管理部的數據,主汛期以來洪澇災害造成多個地區損失嚴重,但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56.5%,倒塌房屋數量下降72.4%,直接經濟損失下降5.0%。今年災情更加嚴重,為何損失卻在下降?這離不開迅速而精準的科學防汛工作。面對洪水,許多城市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科技成果,實時監測氣象、水文、地質等數據;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將防汛救災納入智慧城市建設,提升指揮調度、信息共享、聯動配合等能力;而在抗洪第一線,各種科技設備和前沿技術大顯身手,讓抗洪搶險更智慧、更高效、更科學。

  得益於我國綜合科技能力的提升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場景的拓展,科技助力防災減災的成果有目共睹。比如在海洋災害預警領域,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包括海洋衛星、地面海洋環境監測站、雷達、移動觀測平臺、海嘯地震臺等在內的“海天一體”檢測手段,颱風路徑預報水準保持世界領先。科技進步織密了防災減災的“安全網”,也築牢了人民生命財産的“防護墻”。

  科技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深入應用,充分説明面對自然災害,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強未雨綢繆的規劃、提升創新發展的行動自覺,就能增強戰勝災害的信心和底氣。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將“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作為主要任務,提出健全産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進軍民融合,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力度,引導防災減災救災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新服務發展。加快補齊科技創新的短板、推進關鍵技術研發、更好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必須下更大力氣。

  防災減災是一項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更好借助科技力量,不斷提高抗禦災害能力和現代化水準,才能夯實美好生活的根基。(沈 慎)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