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從身邊做起

2021-11-23 10:42:58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本該掐著點兒把外賣送到點餐人手上,重慶市渝北區的外賣小哥王勇卻停下了腳步。這是在重慶機場附近的一段小路,一簇簇鮮黃的小碎花藏在路邊粗矮的灌木裏,花枝搖曳,甚是好看。

  “這和網絡上近期熱傳的外來物種‘加拿大一枝黃花’非常相似。”王勇湊近看,又不敢完全確定,拿出手機進行一番比對後,他撥打了官方舉報電話。

  外賣小哥發現“霸王花”

  “起初以為只是普通的小黃花,後來想到網上熱傳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就覺得特別相似。”王勇平時對生態環境和花草植物比較關注。

  近段時間以來,網絡上對外來物種“加拿大一枝黃花”進行了大量科普,稱這一外形嬌俏的花,實則是“霸王花”。“網上説這種花對生態破壞很嚴重,要趕緊移除。”王勇發現後,立即打開手機進行拍照,通過網絡比對,他發現不管是花穗還是葉片都跟“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特點非常吻合。

  王勇並不能確定自己發現的一定就是“加拿大一枝黃花”,於是將這一發現報告給當地媒體。當地媒體將植物樣本帶到渝北區林業局,交給森防安全科的工作人員進行初步鑒別。工作人員表示:“從外形來看,這株植物和‘加拿大一枝黃花’非常相似,會立即送往西南大學交給專家鑒定。如果確認是外來物種,我們將聯繫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本報記者獲悉外賣小哥發現“加拿大一枝黃花”後,第一時間聯繫到王勇並進行了採訪。

  在王勇的指引下,記者驅車前往渝北區航安路附近,這條路臨近重慶機場停機坪,屬於尚未開發的空地,人跡罕至。

  在路邊,記者果真發現多株有黃色花穗的植物。冬天的植物多有枯黃,但這種黃花非常鮮艷,花黃葉綠,在荒地中顯得十分醒目。

  為了求證,記者在現場特意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取了植物的一段樣本,並用塑膠袋仔細包裹,防止花穗掉落或種子散落造成不良傳播,同時將樣本第一時間拿到西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進行鑒定。

  “太明顯了,就是‘加拿大一枝黃花’。”西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風景園林係副教授李先源拿到記者送來的樣本後,通過放大鏡查看和測量,並依據株高、花序單面生長、花總苞片、頭狀花序的大小等性狀,確認其為“加拿大一枝黃花”。

  隨後,重慶市渝北區林業主管部門也來到西南大學,對在航安路收集到的另外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樣本進行確認。

  生態“殺手”為何所向無敵?

  據了解,“加拿大一枝黃花”是一種原産于北美的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産自加拿大、美國等地,屬於外來物種。

  李先源捻開黃花花穗向記者展示,裏面有不少米粒大小的顆粒,“這就是花的種子,你看它的花穗很多,平均每株花擁有1500多個頭狀花序,每個頭狀花序中又能平均長出10-15個種子,繁殖能力極其驚人。”李先源介紹,“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種子體積小,重量輕,帶有冠毛,既可以隨風漂移,也可以附著在移動物體上遷移,很容易大範圍擴散。

  “它的根不僅會發芽,還會‘跑’。”李先源説,除了可用種子進行有性生殖外,“加拿大一枝黃花”還可以利用根狀莖進行無性繁殖,根狀莖不僅會發出小芽繼續生長,還如同竹子的根在地下四處蔓延,若不及時處理,幾年時間就會長成一片。

  “它主要是佔據空間,排擠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僅會與周圍的植物及經濟作物爭奪陽光和肥料,造成許多經濟作物直接減産,而且對本土植物産生抑製作用,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李先源表示,“加拿大一枝黃花”具有極強的生長競爭能力,網上也流傳著“黃花過處寸草不生”“我花開處百花殺”“生態殺手”的説法。

  由於缺乏天敵,目前國內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的處置辦法,主要有物理措施、化學防除和生物防治3種手段。

  “最簡單的是物理措施,需要在‘加拿大一枝黃花’種子成熟前進行機械刈割,減少種子生成,防止長距離傳播。此外,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生長的土地進行機械翻耕,破壞其根狀莖,減少其無性繁殖。”李先源表示。

  目前,記者也將此事向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重慶市渝北區林業主管部門進行了報告。渝北區林業主管部門已介入此事,並呼籲市民發現“加拿大一枝黃花”後不要擅自移除,切勿移栽,以免助其傳播,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

  入侵植物的“矛與盾”

  生態環境部今年5月發佈的《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加拿大一枝黃花”也被列入名單。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事實上,早在1935年,“加拿大一枝黃花”就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我國種植,目前在我國華東等地區較為常見。之後從苗圃逸生,成為危害我國生態平衡的一種外來入侵雜草,主要分佈在公路邊、荒地、田邊等地方。

  “引入外來物種是正常的,玉米、馬鈴薯、紅薯等都是外來物種,但是它們現在造福國人,解決了我們很多糧食問題,使它們在可控的範圍內得到控制和馴化。如果對外來物種控制不當,就會導致生態失衡。”生態文學作家李青松對這一問題深有感觸,曾寫過報告文學著作《薇甘菊——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多年來在林業系統工作,李青松認為,生物的本能就是繁衍生息、擴大它的種群。有害生物之所以有害,是因為數量過多導致其他的物種失衡。外來物種沒有天敵,更加“霸蠻”,導致當地的植物處於弱勢狀態,遏制外來入侵物種的生態系統還沒有完整地建立起來。

  “物無美惡,過則成災。”李青松表示,外來物種確實給部分地區生態系統造成無法自我修復的損失,一些植物也會造成人類過敏、經濟作物減産、文化理念減弱等,此類危害幾乎滲透到了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

  “‘外來物種’近年來被人們提及得越來越多,這是一個進步,但我們對生物的認識還不是很到位,宣傳力度和公眾參與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李青松認為,要進一步進行自然科普知識的教育,增強人們對植物的特性、功能,以及其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的認識。

  外來物種入侵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很多人知道是外來物種,還在明知故犯。記者從海關總署官網了解到,2021年一季度,海關在郵件、快件、旅客攜帶物渠道截獲外來物種710種1749批次。部分昆蟲、植物愛好者更是通過瞞報、夾藏等方式,違規郵寄活體動植物或標本。

  “不要以為一株小花、小草與我們自己無關,生物多樣性保護,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參與。”李青松也希望大家攜起手來,不買賣和隨意放生外來物種,社會上的相關單位能夠出版一些外來物種識別書籍,加強報刊、網絡的知識普及,讓人們快速了解並認識外來物種,也希望有關單位能加強對外來物種的研究和有益應用。(中國環境報見記者 余常海)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