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紀錄中國banner
文化自信帶來中國紀錄片實踐和理論雙豐收
2017-11-08 17:05:0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徐明輝

  11月2——4日,2017(第十四屆)四川電視節于成都舉行。四川電視節多項主體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引人注目的“金熊貓”國際紀錄片傳媒製作人合作論壇、2017年絲路國家紀錄片人才培訓班、研修中國故事傳播“金熊貓”優秀節目、海外播出簽約發佈活動等,組成一個系列的合作論壇。論壇上,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位業內人士匯聚一起,探討媒體融合發展中,紀錄片的發展與未來。針對行業潮流趨勢,緊扣國內外熱點話題,圍繞國家政策解讀、內容供給側改革、産業轉型升級、技術創新引領等多方關注的焦點問題,紀錄片人分享了在“跨界”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和規律。

  一、文化自信帶來中國紀錄片的豐收。

  2017(第十四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紀錄片傳媒製作人合作論壇聚焦“中外紀錄片跨界生存與發展的現狀及趨勢”探討中國傳統紀錄片跨界發展新生態。論壇邀請總局研修學院、五洲傳播中心、央視紀錄、中國紀錄片網、上海紀實、安徽廣播電視臺、廣東廣播電視臺、四川廣播電視臺、騰訊、優酷、愛奇藝等制播平臺,五洲傳播中心、三多堂、知了青年等製作機構以及二更等視頻平臺代表。這些機構在跨界、跨域、跨平臺等實踐當中摸索出了有借鑒和指導意義的成功經驗和規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帶領下,全國人民砥礪奮進、真抓實幹,取得的歷史性巨大成就;中國人民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使今日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國紀錄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了蓬勃發展態勢,實現了中國紀錄片的豐收。

  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所説,第一個標誌是紀錄片殺入了衛視的黃金時段,過去的衛視的黃金時段都是被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所壟斷,但是這兩年發現包括前五的衛視黃金時段都播了紀錄片,而且收視率很高。

  第二個標誌是現實題材紀錄片,講述中國奮鬥的作品層出不窮,這個成為中國人夢最好的釋解。回顧近兩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備受歡迎的紀錄片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

  第一類央視播了七部大片,從將《改革進行到底》,到《大國外交》,《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等等這七部大片確實影響很大,以至於國外很多的國家都在朝我們要這部片子,這部片子能夠全面深刻的回顧和展示中國這幾年到底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

  第二類《舌尖上的中國》、《本草中國》、《本草中華》等等這些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舌尖上的中國》《本草中國》,中國人説民以食為天,這些紀錄片很好反映了百姓訴求。

  第三類《航拍中國》、《超級工程》,也包括我説的這些各種動物的紀錄片《自然傳奇》等,是給人們開拓視野的,展示的是你日常生活中你可能見不到,就像新疆的大囊,我們絕大部分人不可能到南疆去親眼目睹,但是它給你細緻的展現出來。

  第四類就是現實題材中國人故事的紀錄片。比如説央視記錄頻道做的一部《我的中國夢》,這十集紀錄片講述了中國人的奮鬥故事,可以説是中國夢的故事。全國優秀的紀錄片層出不窮,《茶界中國》、《工匠精神》,《大國工匠》、《港珠澳大橋》、《本草中華》、《人間世》、《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們的青春》、《了不起的匠人》等一大批優秀紀錄片相繼問世並引起轟動。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紀錄片豐收年已經來臨。應該借助平臺力量進行跨界運營。在融媒體的環境之下,“跨界”成為紀錄片行業的高頻詞彙,融合的理念體現在從創意、製作、平臺、傳播等各個環節。

  二、文化自信帶來中國紀錄片理論探索的豐收

  “今天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時代給我們傳媒行業帶來了巨大變革,跨越發展,跨越平臺發展,跨界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在論壇上,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説。

  他認為:跨界生存與發展首先需要我們在觀念上跨界要建立全球思維,國際視野,緊跟世界前進的步伐。其次,跨界生存與發展需要我們建立共享這個理念,要通過優勢資源的互補和整合創造出更多傳承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作品。第三,跨越生存與發展還需要開放與合作的思維,傳統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媒體與互聯網公司之間都要建立起戰略合作關係,增強優秀紀錄片在中國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凸現記錄人的價值,貢獻記錄人的力量。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研修學院副院長劉穎説。“當今世界所有國家的傳媒業都面臨媒體融合實踐的問題,如何與新媒體開展合作,使節目形態更具新媒體傳播力,是我們傳媒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安徽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禹成明也在論壇上指出,傳統的電視紀錄片面臨著題材相對單一、傳播渠道閉塞、市場發掘力度不夠、産業化進程緩等問題。在融媒體的環境之下,“跨界”成為紀錄片行業的高頻詞彙,融合的理念體現在從創意、製作、平臺到傳播的各個環節。

  “紀錄頻道從選題策劃的源頭便建立起‘媒體融合’意識。”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介紹,從2017年起,紀錄頻道的節目生産模式中片長規格從原來的50分鐘、25分鐘兩種,正式增加了5分鐘的短視頻與90分鐘的紀錄電影兩種。2018年紀錄頻道將推出一系列適合移動端用戶觀看的“微紀錄、短視頻”,如《如果國寶會説話》《中國字》《中國微名片》等,同時結合《零零後》《航拍中國》等紀錄片選題推出紀錄電影大片,以實現橫跨多屏的互聯互通。

  據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張延利介紹,近年來,PC端中國紀錄片網、移動端紀錄中國——紀錄片産業服務平臺相繼推出,同時配以線下活動,如東山紀錄片小鎮的創立、紀錄中國年度扶植計劃、百人百部中國夢短紀錄片扶持計劃、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等,取得不錯成效。“不做口碑黑馬,白龍馬才是一路西行的品質保證。” 張延利説,提到白龍馬,你可以聯想到一首歌、一個故事、一位人物,但是提起黑馬,內容卻並不豐富。大部分紀錄片雖都是口碑之作,但若想脫穎而出還需要立體有效的行銷推廣。“內容行銷,靠講故事,也靠多維度融媒體造勢。”

  “在科學基礎上探尋未來,我希望紀錄片在模式的調整上能更有創意。”據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監、雲集將來傳媒(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干超介紹,上海紀實頻道將於明年推齣劇情紀錄片《火星計劃》,融合了傳統紀錄片、真人秀以及美劇等元素,融合的趨勢使紀錄片的節目樣式富有更多想像。

  五洲傳播中心副主任井水清強調,“要讓中國紀錄片走得更遠,必須進行跨界融合。”這種“跨界”體現在跨領域合作、跨平臺傳播以及跨行業融資等各個方面,其將會推動紀錄片行業資源的流動與分享,凝聚起紀錄片産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共贏。

  三、文化自信帶來中國紀錄片運營創新的豐收

  做紀錄片,一直被認為是“燒錢”的行業,但是這幾年的實踐,中國紀錄片運營創新,不但擺脫了“純燒錢”的“死路”,而且做好內容産品,闖出紀錄片有商業價值新天地,成為投資熱門行業。2016年中國紀錄片總産值已超過52億元人民幣,2017年總産值有望翻番。

  “我一直不認同紀錄片‘商業化’這三個字”,來自上海紀實頻道的幹超強調,紀錄片不應商業化,“但我們必須替現實題材找到更多的商業價值”。在他看來,現實題材的紀錄片,因其拍攝的時間不可控引起資金的不可控,甚至導致最後作品呈現的不可控,這是現實題材紀錄片的窘境。在這件事上,上海紀實頻道做了一個轉折出了新的嘗試。其新推出的紀實欄目《紀錄片編輯室·72小時》,每期26分鐘,每週一期,以72小時為拍攝週期。“這個題材的出現不僅是去繼承上海紀實頻道關注紀錄片的文脈,也是在探索如何打造符合今天傳播格局下新的節目製作過程。”

  製作之外,如何擺脫窘境,挖掘更多紀錄片商業開發的可能性?

  “我們需要把紀實的內容變成內容産品”,在知了青年CEO 李武望看來,紀錄片本身要實現價值,並實現盈利必須要做好內容産品,同時市場價值也是紀實內容生命力的一種體現。

  將紀錄片打造成內容産品,互聯網時代的紀錄片人需要轉型為産品經理人。從單純的節目製作向産業思維轉變,立足於好的內容進行更多元化的産品開發。“紀錄片本身可能不掙錢,但其産業鏈背後,如通過‘紀錄片+電視劇’、‘紀錄片+旅遊’等項目可以掙錢。”北京三多堂影視公司總經理高曉蒙認為紀錄片的價值不一定是這部片子所産生的商業回報,而是由它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商業回報。

  好的內容産品在立體化傳播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品牌。張延利在論壇上分享了《茶界中國》跨界行銷的案例,從一個紀錄片的模式轉化成大眾認知的茶葉品牌。“單純一部片子的影響力是有時限的,而我們希在未來能夠讓一個紀錄片的品牌長久地駐留在我們的生活中。”

  愛奇藝公司副總裁楊海濤從運營的角度介紹了紀錄片走向市場的商業模式,“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全媒體的推廣,包括線上與線下,通過各種方式讓用戶喜歡上我們的紀錄片。”優酷土豆泛文化中心總經理何冀兵也表示除了在優質的內容生産基礎上,融媒體的傳播策略能夠幫助提高紀錄片的用戶觸達能力,從而提高商業變現能力。

  四、文化自信帶給中國紀錄片光輝的未來。

  與會代表認為,大價值觀表達是紀錄片的立身之本。在跨界發展的新生態中,紀錄片行業正在經歷轉型之變革,但在許多“變”中,對非虛構底線和故事內容品質的堅守是中國紀錄片發展的基石,滲透在其中的價值觀表達更是紀錄片的核心,中國紀錄片的未來將更加輝煌燦爛。

  從中央電視臺2005年推出大型紀錄片《故宮》,中國紀錄片掀開了工業化、大片化的製作發展階段;2012年,央視紀錄頻道推出《舌尖上的中國》,中國紀錄片從單一大片作品向有品牌價值的文化IP轉型。提到未來10年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樣態,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表示,“未來的紀錄片是具有高度媒體融合屬性的,兼具社會價值、産業價值,以及新興傳播模式的紀錄片業態”。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研修學院副院長劉穎説,在紀錄片蓬勃發展的同時如何開展跨界合作,在這個情況下紀錄片發展與競爭的核心就歸結到人才的競爭,因此加強優秀中青年的創造人才,自己本身在職的提高和水準應該成為我們的重中之重。作為總局和行業影視最大的培育教訓機構,每年是有將近4萬人次的國內培訓和到目前為止來自五大洲146個國家的3400多名廣播電視部級以及專業人員參加我們的培訓。

  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張延利認為,我們提出來一個概念,打造永不落幕的紀錄片節,我們承建了紀錄片的平臺,播放這些優秀紀錄片,包括中國夢中國紀錄片的下載。不僅有PC端,還有移動端,包括微信、微博端。還要建立交流平臺,建立交易平臺,線下交流,線下平臺和紀錄片行業的跨界。

  高曉蒙在談到紀錄片的“錢”景時強調,投資者看中的更多的是紀錄片所表達的價值觀與思想。“如果紀錄片人離開了這個真正的立身之本,僅僅去談錢,而不能在啟蒙價值觀上有所發揮的話,是真正愧對這個時代的。”幹超在談到與嗶哩嗶哩合作紀錄片《國漫傳》時也表示,除了話題之外,紀錄片更應該探尋到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

  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曉駿説,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紀錄片正好是講好故事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們推出了《鄧小平故事》、《川魂》、《魅力四川》、《天府記憶》等紀錄片,極大提升了天府四川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金熊貓”國際紀錄片論壇是四川電視節重要主題活動之一,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廣泛品牌認知度的國際影視文化交流活動。

  朱樂賢介紹了騰訊視頻的幾個目標,騰訊未來目標就是,國際化、精品化、商業化。讓中國的紀錄片更好看,傳播手法更容易被國內外人接受,打造精品,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發展。

  創意、産品、品牌、平臺……行業外的人帶給紀錄片人不同於以往的新的思考,但紀錄片的根本仍未變,“從相加走向相融,媒體融合要變得有深度、有意義、更有價值。”

  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中國的紀錄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雙百方針,堅持創新發展,精益求精,以匠人之心,打造傳世之作。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塑造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堅定人的信心,振奮人們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