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讓演技賦予演員尊嚴

2017-11-24 08:18:29|來源:人民網|編輯:武若曦

  難得“演技”二字成為熱詞,希望它帶來的不是娛樂與炒作的噱頭,而能開啟一場影視行業的“價值回歸”

  綜藝節目一直是製造文娛熱點話題的主力。近期又有一檔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話題頻出、備受矚目。這檔“演技競演類勵志綜藝節目”由張國立擔任推薦人,章子怡劉燁、宋丹丹擔任常駐導師,每期邀請數位成名演員以現場對手戲方式捉對比拼演技,並接受導師、現場觀眾和專家評委品評。節目播出至今,因其頗具話題性的演員選手、明星導師以及“狀況”頻出的競演過程,極具“吸睛”實力。從已播出的數期節目來看,雖然在製作層面難稱完美,在賽制等方面也常有受人詬病之處,但其“演技競演”的主旨卻值得關注。

  在眼下火爆的影視行業中,“演技”或許是最受關注的一個話題。近些年,“天價片酬”和“鮮肉演技”堪稱業內熱詞,觀眾熱議、媒體喜評、行業關注。而這兩個話題實際上兩面一體:何謂“天價”?常常並不是指金額數字大小,而是相對於演員所奉獻出來的産品——“表演”而言,許多片酬高得“不值”“沒道理”。演員是“表演”的生産者,“演技”是演員的生産技能,生産者按照其生産技能高低而獲酬,“一分錢一分貨”,似乎是各行各業的“普遍真理”,而天價演員“摳圖”“替身”“尬演”則無疑構成了對這“普遍真理”的挑戰。因而,“高片酬”與“低演技”的反差才是問題真正核心所在。

  然而如此重要的“演技”評判,其對普通觀眾而言卻常常是一個看不清摸不準的“黑箱”,大多數人對“演技”二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跟風議論者眾,慧眼識珠者寡。這種現象的成因,概括起來有兩點。

  一是學院派表演理論長期在象牙塔內傳授,少為普通觀眾所知。觀眾消費“表演”卻並不總是懂得背後的“門道”。媒體對於表演教育的關注也往往落在新生顏值、校園八卦等方面,對表演藝術普及並不上心。就好像雖然《演員的個人修養》一書知名度頗高,但該書更多是作為電影中的“梗”而流傳,真正了解作者斯坦尼斯拉伕斯基的表演理論、對所謂“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能説上一兩句的,卻是鳳毛麟角。最終導致對演技的點評缺乏理論支撐,“內行不説話,外行看熱鬧”。

  二是隨著粉絲經濟崛起,明星與演員之間界限愈加模糊。“流量”為王的商業模式下,演員的流量比起演技往往更具商業價值。這種市場環境加劇了演技評判標準的混亂,票房成績、關注度、美譽度、粉絲數量等已不是衡量演員演技的可靠憑證。繼表演藝術的內部專業評價失聲後,其外部的評價標準——來自市場和觀眾的評價也失效了。

  這種“內外交困”的處境,最終導致“演技”成了一種沒人説得清、沒人聽得懂的“玄學”。而在這“説不清道不明”之處,就有各種吹捧演技的公關軟文、來路不明的山寨獎項佔領輿論、混淆視聽。大批影視演員轉投真人秀節目獲利頗豐,上山下海扶老攜幼舞刀弄棍無所不為,唯獨與演員的本職工作——“演技”無關。

  這裡面還有演員自身利益考量。演技對於如今的演員而言,似乎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屬性。其他外在屬性,譬如“顏值”、身材、時尚度、情感八卦等等,都能扎紮實實地為演員帶來人氣和經濟利益。從觀眾角度看,對演技進行評判和消費需要一定的鑒賞能力。演員的趨利本能和鑒賞的隱形門檻使得八卦消費者群體遠比演技消費者來得龐大。另一方面,演技需要時間來打磨,年輕演員的演技難免被老戲骨碾壓。想要踐行那句“出名要趁早”的名言,似乎也只能避免往演技這條遠路上“捨近求遠”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演員的誕生》的“演技競演”創意,將對演員的評判標準拉回“演技”上來,用專業視角引導觀眾對演技的品評,將一度“玄之又玄”的“演技”掰開了、揉碎了展示給觀眾,最終 “讓內行説出道道,讓外行看出門道”。節目中章子怡關於表演“信念感”的評價,宋丹丹關於“表演是讓觀眾哭而不是自己哭”“不是會哭就是好演員”的論斷,劉燁對於“表演的支撐”的闡述,這些似乎不夠“平易近人”的話題設置,展現了節目正面探討表演的努力。明星導師也只是一家之言,也許觀眾判斷會與評委意見背道而馳,但重要的是“觀眾作出判斷”這件事本身。實際上,在網絡播放中出現大量討論演技的彈幕評論,正是這個節目最值得關注的“成績”之一。

  演員的天職是表演。只有嚴肅地對待表演、嚴肅地評價演技,才能真正給演員這個職業以尊嚴和尊重。難得“演技”二字成為熱詞,希望它帶來的不是娛樂炒作的噱頭,而能開啟一場影視行業的“價值回歸”。畢竟無論業者還是行業,都需要擁有尊嚴與尊重,如此路才能走得穩,並且走得長。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