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IP劇應以內容創作為主導

2018-01-18 08:40:20|來源:光明日報|編輯:位中閣

  近兩年,各大衛視黃金檔涌現了一批內容豐富多樣、品質良莠不齊的IP改編劇。對於許多原著粉絲來説,IP劇能將原來對網絡小説、網絡遊戲等內容的想像化作真實的影像,這使得作品往往在拍攝播出前就已坐擁成千上萬的狂熱粉絲。再加上很多IP劇喜歡找粉絲眾多的“小鮮肉”“小鮮花”參演,兩種“粉絲經濟”融合在一起,帶來了不容小覷的消費能力。但對經濟效益的過分看重,使得部分IP劇的製作方、創作者一門心思關注“情境”的再現和“演員”的影響力,減少了打磨劇本、演員表演、後期製作等方面的時間和資金的投入,呈現出來的粗糙製作和“狗血”劇情讓人無法直視。近日,《將軍在上》《何所冬暖何所夏涼》《海上牧雲記》等IP大劇的收視口碑皆不盡如人意,可見單純追求“短平快”的IP劇製作模式正在消磨觀眾的信心,消耗市場的紅利,使IP劇創作呈現疲態。

  深究其因,IP劇作市場的疲態,與IP劇創作、製作的“不講究”有關。在創作層面,大量的歷史IP劇缺少對歷史的嚴謹考究,使得劇作錯漏百齣。比如,《秦時麗人名月心》讓秦王嬴政和刺客荊軻成了情敵,讓人大跌眼鏡。在主旨立意方面,有些改編劇也出現了偏差。比如,《歡樂頌》被拍成了“金錢頌”,創作者“嫌貧愛富”,使作品中充斥著對富人的膜拜和對窮人的鄙視。在製作層面,製作方為了招徠粉絲群體,讓一些徒有顏值卻缺乏專業歷練的流量明星擔綱主演。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在劇中拼命植入廣告。於是在一些作品中,某品牌泡面成了深更半夜人們要特意跑去飯店品嘗的珍饈美味;主角老丟工作,然後又很快能在某求職網站上找到工作……這些生硬插入商品廣告的行為嚴重消解了作品應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使創作瀰漫著濃重的商業氣息。無論是創作層面還是製作層面,如此漫不經心的改編,只會浪費IP原有的藝術價值,消耗中國觀眾對IP改編劇的信心。

  IP改編劇並不“天生畸形”,諸如《瑯琊榜》《偽裝者》《甄嬛傳》等均是收視和口碑雙贏的優秀作品。但為何偏偏這一領域成了爛劇和雷劇頻現的重災區?究其原因,還是創作者、製作方在對IP盲目崇拜、對明星狂熱追逐等錯誤理念的指導下,忽略了對藝術創作和産業運作規律的堅守所致。在影視界追求“短平快”的浮躁風氣盛行的背景下,很多投資方誤將本身已自帶粉絲和話題的大IP當成“硬通貨”,對IP的搶購囤積,導致了IP價格飆升。為了使項目儘快變現、資金快速回籠,一些製作方在劇集的生産過程中忽略了藝術創作和産業運作規律,大幅度縮短製作週期和創作成本,無法保障基本的製作水準。而部分播出平臺為吸引觀眾,在購片時相較于劇作品質,更看重明星陣容,大量粗製濫造的流量明星作品涌上熒屏和視頻網站,IP改編劇朝著明星崇拜的歪路上越走越遠。

  從《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製作精良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刷爆朋友圈可以發現,觀眾並非美醜不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上牧雲記》《將軍在上》等擁有大IP劇遭到退片的傳聞。這説明流量與話題是可以分離的,隨著觀眾欣賞水準的日益提高和觀賞行為的日趨理性,單憑一個概念、幾個明星或一些話題,而非優質內容本身,很難吸引更廣泛的人群對作品的持續關注。因此,IP改編劇急需從粗製濫造、明星話題為主導向內容創作為主導的市場轉變。在這股盲目迷信、瘋搶囤積IP的風潮冷靜下來,擠掉泡沫之後,行業終會回歸理性。

  若想拯救IP改編劇創作,令其重新煥發生機,除了選取適合改編的IP,還需輔以“慢磨”“精調”之法。十年網文沙裏淘金積攢下來的那點存貨,經過這兩三年的影視化已經消費過半。真的IP能歷經時間的磨礪,能被不斷地重寫,誕生於21世紀初的這一批網文IP還需要時間來證明自己是不是真的IP,影視化是它們必須跨過的第一道大坎。好的IP影視改編能沉澱為IP的新層面,進一步豐富、養育一個IP,而壞的影視改編只會殺雞取卵地消耗它。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