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國》從前輩先賢家書中感知信仰的溫度

2018-03-21 08:19:26|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梁寧

  寫信人是動蕩歲月的仁人志士,讀信人是深情獻聲的明星“信使”,聽信人不覺潸然淚下……央視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信·中國》日前開播,首期收視率即位列同時段第一,收穫好評如潮。黃繼光絕筆家書讀信人振臂高呼“不立功不下戰場”、全場觀眾起立齊聲跟讀的場景,讓無數網友熱血沸騰。

  “如果不是這檔節目,我對這些仁人志士的印象還停留在書本中”。誠如此言,一封封兼具時代印記與個人情感的家書,以極細微而最真實鮮活的方式詮釋出英雄的價值排序。趁戰鬥間歇,黃繼光致信母親:“目前雖然有些少困難,請母親不要憂愁”;在重慶渣滓洞,江竹筠用筷子磨成竹籤、蘸著爛棉絮灰調成的墨水,寫信託孤“孩子們決不要嬌養,粗服淡飯足矣”;名震八方的朱德元帥,縱身後有千軍萬馬,卻“十數年實無一錢”,致歉妻子“家中支持當賴你奮鬥”……情真意切的文字穿越時空而來,先輩對家人的深厚感情、對生命的熱愛留戀,以及那滿腔的革命熱情令人動容。英雄並非不懂感情、也不是沒有牽掛,只是在國家所需、民族大義面前,他們毅然選擇了犧牲“小我”。

  節目以讀信的方式,讓人們感悟到了一種信仰的溫度。信仰二字,粗看或許抽象空洞,可當我們走近歲月深處、觸摸歷史細節,便會發現其背後的故事是怎樣的感人肺腑。若非信仰,如何能夠凝聚一批批共産主義戰士不計安危,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如何能夠支撐科學家隱姓埋名,到陽關外的廣袤荒灘上“饑餐砂礫飯,渴飲苦水漿”;如何能夠激勵建設者忘我奉獻,面對一窮二白的現實困境“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為人熟知的英雄人物是少數,而在歷史進程中,卻有那麼一大批人,以家國為先、以集體為先,為祖國奉獻、為人民服務,他們的光芒驅散了暗夜、照亮了祖國的前行之路,亦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反觀當下,“信仰缺失”屢遭詬病,甚至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讓中國社會悄然發生從理想主義到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大轉變。不乏有人將今天定義為“小時代”,追求輕鬆愜意的小美好,拒絕一切沉重命題;有人熱衷走終南捷徑、攀青雲梯,為功名利祿一路狂奔;更有甚者,“一切向錢看”,不惜踐踏底線紅線。如今時代之快速多元前所未有,但若任由信仰被衝擊解構,任由個體利益無限放大,“愛國”“奉獻”的概念也就變淡了,艱苦奮鬥、奮不顧身的動力也就消失了,我們又將如何應對發展之路上的崎嶇挫折,甚至險境絕境?

  回眸歷史,映照當今。《信·中國》以“信”為載體,傳遞著“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內核。它激起的熱烈反響再清晰不過地表明,對祖國的熱愛、對英雄的崇尚仍深深植根于國人心底,從來都是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追尋心中的感動,撫落信仰上的灰塵,激活源遠流長的“精神基因”,此刻為英雄鼓掌的我們,定會成為信仰堅定的奮鬥者,演繹更精彩的時代故事。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