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鑄造電影的未來——北影節電影科技國際論壇舉行

2018-04-19 08:58:25|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馮雪

  4月18日,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科技國際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論壇以“構建工業化製作體系,鑄就新時代電影精品”為主題。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楊爍,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電影技術品質檢測所所長張偉出席論壇並致辭。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東,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巡視員、組委會副秘書長卞建國,以及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電影股份公司、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華夏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等單位負責人出席了本次論壇。論壇由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書記欒國志主持。

  本次論壇分為主題演講和互動交流兩大環節,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6位電影科技專家與導演,分別圍繞高新技術格式電影攝製技術及綜合應用、高品質視效電影製作關鍵技術與應用策略、精品三維動畫電影製作總體設計與技術應用、數字科技製作呈現出壯觀動態的動作片四個主題進行演講。闡述電影製作工業化體系構建對於中國電影産業提質升級的重要意義,探尋新時代創作生産電影精品的策略和路徑,助力中國電影由“高原”邁向“高峰”,加速實現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最先進行演講的是Base FX 副總裁、中國影視後期産業聯盟副理事長、亞洲視效預覽協會理事謝寧,他的演講主題是《視效電影工業製作體系構成及變革》。

  謝寧笑談他本是英語專業的外行人,最開始是做招商的,2003年來到北京進入特效領域。他認為電影工業正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世界電影重工業化趨勢明顯,電影的製作重心從前期轉移到後期。中國電影工業化加速,關鍵在電腦視效工業化。後期反逼前期,視效預覽成為投資人的好夥伴,推動電影製作流程變革,加快工業化進程。視效預覽成為普及視聽語言和電影教學的利器,是中國電影彎道超車的渦輪增壓機。電影是動態的、三維的。電影工業體系最重要的是以終為始,所有環節的努力最終都要以所呈現的結果為主。

  澳大利亞資深電影製作人克裏斯·高得菲認為在一切電影製作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溝通”,因此他就“導演與視效總監之間的合作與溝通”進行了演講。在每一次構思特效鏡頭時,都需要投入思考,去確保視覺總監能夠理解自己的問題。同時,也要重視拍攝中的反饋,只有通過反饋,才能知道拍攝的方向是否正確。只有及時地溝通和收集反饋,才能使得整個拍攝過程變快、變自然。

  最好的表演就是看不到表演,最好的技術就是看不到技術。索尼(中國)有限公司、索尼中國專業系統集團創新業務開發本部技術總監王亞明首先向我們介紹了與2維活動圖像品質相關的5個要素,以及人眼的視覺極限,並指出目前電影技術標準滯後的問題。

  在他看來,電影技術發展的新動向就是高解析度、寬色域、高動態範圍、高幀率、高量化比特。但現實情況是,技術發展速度快,技術標準進展慢,技術標準拖了電影行業發展的後腿,很多新的技術只能停留在試驗階段。雖然現在電影已從膠片脫離,但是很多技術標準依舊是膠片時代的標準,是典型的路徑依賴。所以需要重新審視技術發展成果,制定新的電影技術標準,全行業應共同努力。拍攝製作都不是問題,顯示才是問題,影院方面必須提供家庭無法實現的、獨一無二的視聽環境才能吸引觀眾,影院採用LED的顯示屏需要提高視覺、聲音等方面的體驗。全球大部分LED顯示螢幕都是中國製造,他相信在新的電影技術發展浪潮中,中國企業將大有作為。

  美國知名導演安東尼·拉默裏納拉對VR、圖帕克、全息等新技術分別進行了介紹,他並不是很迷戀VR,對他來説這是一種感覺剝奪箱,他更偏愛全息技術,認為全息是未來娛樂的一個方式,並詳細介紹了這項複雜的新技術。

  他用博爾特作比,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仍要學習跑步,科技在發展,視覺變得越來越複雜,那麼他也要繼續學習如何去看。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家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做好電影,不應該注重速度而忽視品質,時間不夠就沒有好的藝術。目前是中國最好的機會,希望所有電影製作人都有製作好作品的機會,給中國一張好的名片來和世界溝通。

  加拿大影視人、編劇、導演艾朗·德羅謝,為大家播放了自己8年前拍攝的2部動作片以及如今拍攝的2部影片的續集,德羅謝導演以具體視效片段,直觀地為大家展示他們對技術的運用,也讓我們看到這8年來技術進步為影片效果帶來的巨大變化。在他的影片中,大部分特效都是為了保護演員的安全,德羅謝以幾個危險的爆炸場景為例,為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拍攝方案的産生與執行。

  藍海彤翔集團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工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高性能計算中心副研究員高鵬東針對藍海彤翔目前所作的工作進行了一些分析。

  他提出我國擁有的市場雖然是巨大的,但在生産上卻還不是一個強國。這是因為我們在標準化上還需要努力,分工細化和流程化管理還需要完善。藍海正在做的就是關於電影全方位週期的準備,從前期資金支出到最後宣發、上映,把一些工作分給不同的公司,但是分的過程以及想要的結構都要做到清晰的呈現。現在合拍片越來越多,異地製作人的溝通問題就需要直接在線溝通來實現解決。因此,我們基於現狀,要提高在線溝通的效率,也要做好溝通信息的私密性。通過這種方式,與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一同推動中國影視工業化的進度。

  演講結束後,論壇進入到最後的互動交流環節,來自國內外的6位電影科技專家與導演針對一些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問題進行討論。其中Base FX副總裁謝寧提出目前國內技術人才難求,希望擴大人才尋求範圍,同時對人才培養加大投入,吸引不同領域的人才進入到電影技術範圍。在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下,爭取找到彎道超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觀眾提問環節,一位觀眾向澳大利亞資深電影製作人克裏斯·高得菲提出“數字拍攝是否會替代鏡頭拍攝”這一問題。對此,克裏斯·高得菲表示一些真實的感覺和靈感很難從虛擬的拍攝中得到,因此真實鏡頭的拍攝仍會使用。

  電影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的産物,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19世紀末,正是由於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對科學的探索與實驗,才有了電影。因而電影與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科技的進步必將帶動電影的發展,而如何運用新的科技成果創造出更高品質的電影對於中國電影來説至關重要。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這樣一場電影科技國際論壇,不僅為中外電影科技交流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也將進一步促進雙方的互動與合作。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