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擬好“青年命題” 助力影壇新力量續寫華章

2018-09-08 15:46:18|來源:長春日報|編輯:位中閣

  “新時代·新搖籃·新力量”!一股“新”潮正在“電影城”涌動,借由長春電影節26年的孕育、“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影73年的積澱,這種關於“新力量”的探索,在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期間為中國電影培育希望。

  “我們是追逐電影夢想的年輕人,我們是關心電影事業發展的年輕人,我們是期待參與電影各項創作的年輕人。電影,表達精神、承載夢想、超越想像、綻放信仰……”大學生們在電影節“夢想大典”上發出的青春倡議,胸懷激蕩。他們與已然走上電影之路的青年影視人一樣,在長春電影節找到了“知音”。

  業界為長春電影節鼓與呼

  “長春電影節的思維是開闊的、前衛的。”首次與長春電影節産生交集的清華大學副教授、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導演梁君健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注重青年力量,對行業發展具有實際意義,它會給年輕的創作力量搭起舞臺,讓更多人認識、了解他們。”36歲的梁君健坦言,青年導演想立足很難,最難的是怎麼把自己的創作觀點和想法更好地和周圍環境、與觀眾進行更好的溝通,“青年導演會在這種溝通上存在誤區,或有畏懼,害怕自己為了溝通而去妥協。”

  導演劉傑在2006年憑處女作《十七歲的單車》一炮打響,當時他38歲。現在,他看到許多青年導演拍電影的思維方式和敘事風格時,甚至感到“自己有點落伍了”。看到長春電影節為青年導演開闢了“金鹿獎”評選等陣地,劉傑鼓勵年輕人“要找到雅俗共賞的路子”。

  網名為“電子騎士”的影評人嚴蓬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此前中國電影存在明顯的“代際”,從第四代到第六代導演界限分明。但如今,業界不再以年代區分導演,“現在青年導演中有學院派,也有許多非科班的,他們做的電影方向非常之多,有人做網絡大電影、有人走院線,也有人青睞紀錄片,説明這個時代是多元的。”

  在眾多影視人看來,長春電影節為青年設獎、為年輕電影愛好者們舉辦“夢想大典”、為共商業界繁榮大計而舉辦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這些舉措使得一個電影節成為將青年導演、電影愛好者推向公眾的渠道,吸引了更多加盟中國電影大軍的新生力量,從而形成一種電影人才的良性循環。

  創投與項目對接助力青年

  《中國電影報道》欄目執行總編宋子文給記者列出一組數據,截至8月5日,2018年總票房已成功突破400億元,比去年提前了近一個月。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要衝擊600億元,青年導演的作品佔據了60%以上的份額,“扶持青年力量是順應時代的聲音,是大勢所趨。青年電影人必須要把自己的力量爆發出來,我認為長春電影節其實是在未雨綢繆,著眼的是後一個10年。”

  而據《2017年中國青年導演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顯示,現階段青年電影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融資,有58%的青年導演要花費一年以上的時間尋找投資,即使融資完成,也難以找到穩定的創作團隊……

  得知本屆長春電影節設置了“金鹿創投”環節,十強電影項目還有望與産業資源産生有效對接,憑藉短視頻《石榴熟了》在全網擁有2000萬粉絲、在本屆電影節中國青年(大學生)微電影展演中成功突圍的年輕創作人海尼扎提難掩心中驚喜:“長春電影節考慮到讓創投與項目産生有效對接,無疑將解決許多優秀青年導演的燃眉之急,表現出了一個專業化電影節對優秀作品和人才進行全方位扶持和孵化的決心和勇氣。”

  助力青年影視人把故事變成影像、把想法付諸實踐、把藍圖化為現實,長春電影節走出一條助力青年力量“不受規則束縛,不被商業擺布”的創新路。

  “金鹿”青春夢正待揭曉

  電影大師史蒂文·斯皮爾伯格29歲時拍了《大白鯊》、36歲時拍了《E.T.》,確立了自己的影壇地位。而在中國,45歲以下的導演均被劃歸為青年導演一列,且多數在電影創作上仍在等待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機。對此,在本屆長春電影節期間參加2018中國電影美學年會、本屆電影節“金鹿獎”評選 ,15部入圍“金鹿獎”大名單的影片中,有張藝謀的女兒張末執導的《28歲未成年》、有在釜山電影節獲新浪潮競賽單元觀眾獎的《西小河的夏天》,更有炸裂了市場與口碑的《前任3:再見前任》《我不是藥神》和《紅海行動》。在僅有的10個獎項中,本屆“金鹿獎”還專門為青年電影人設置了最佳青年導演獎、最佳青年編劇獎、最佳青年男主角獎、最佳青年女主角獎、最佳青年男配角獎、最佳青年女配角獎等6個獎項,比例之高,力證“聚集中國電影新生代、培育中國電影新力量”這一辦節宗旨,引發電影界和觀眾圈對“謎底”的一致期待。(記者 畢馨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