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八桂壯鄉緣何成為“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

2018-09-17 08:19:28|來源:新華社|編輯:于曉萱

  新華社南寧9月15日電: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晚會日前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唱響,壯、藏、蒙古等民族歌曲讓人陶醉,越南、馬來西亞、俄羅斯、意大利等多國民歌共唱“絲路情緣”。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以歌仙“劉三姐”為代表的山歌文化從過去唱到現代,從壯鄉唱向世界。在現代文化日趨多元的背景下,是什麼讓這裡的民歌“這邊唱來那邊和”“越唱越紅火”,為廣西贏來“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美譽?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唱不盡的山歌

  “什麼水面打跟鬥咧,嘿嘹嘹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一部根據廣西壯族民間傳説改編而成的戲曲電影《劉三姐》紅遍大江南北,“劉三姐”成為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廣西山歌隨之深入人心,“山好、水好、歌好”。

  “為自由而歌唱,為尊嚴而抗爭”是劉三姐歌曲傳遞的主題,此後“劉三姐”不僅唱響全國,也唱到了國外。“上世紀80年代,我們開始到東南亞、歐洲等地演出,表演‘劉三姐’經典唱段,他們最喜愛聽地地道道的民歌。”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説。

  在八桂壯鄉,頗有歷史的歌圩、歌臺比比皆是。每年農曆“三月三”期間,各族群眾歡聚一堂,在山水間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共同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口耳相傳、沉澱積累,留下來的是不變的情懷,是深厚的民歌文化。

  每場演出都是對天下民歌的致敬

  1999年,一曲嘹亮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拉開了首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大幕,從那時開始國內外經典民歌在南寧開始了年度聚會,融水蘆笙舞、平果嘹歌隊、南丹白褲瑤銅鼓隊等原生態民歌民樂驚艷世界,壯鄉民歌從此走出山間,邁向更為廣闊的舞臺。

  以打造新民歌、弘揚民歌文化、擴大中外文化交流為宗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中外民歌的挖掘、整理、創作、發展與展示搭建了一個絢麗的舞臺,使不少瀕臨失傳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寶貴藝術遺産得以流傳,“侗族大歌”、龍州女子天琴等先後被挖掘並成功推出。

  十多年來,國內外詞曲名家會聚南寧,創作了100多首將濃郁鄉土氣息與現代音樂新元素結合的新民歌,並以民歌新唱的方式使老歌重新釋放活力,推出了一批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時代風貌的民歌手

  今年正值民歌節舉辦第20屆,晚會邀請到國內著名歌唱家以及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國家歌手同臺獻藝。“我們學習美聲的,不僅要唱西洋的歌曲,更要發揚傳承中華民族自己的東西。”歌手張英席説。他與法國歌手金小魚將歌劇《圖蘭朵》中著名的咏嘆調《今夜無人入眠》融合在京劇戲歌《梨花頌》中,進行了一次驚艷的跨界嘗試。

  每一次民歌節,都是對天下民歌的致敬。“今年晚會依然在傳承經典中創新,其中瑤族歌舞《繡嫁衣》、雲南民歌《小河淌水》等經典曲目,都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晚會執行導演康莊説。

  每首民歌都在編織情感的紐帶

  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在博覽會期間舉辦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弦有長短,音異情同,民歌編織了連接中國與東盟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

  壯鄉民歌唱響絲路,世界民歌聞聲相和。在民歌節的舞臺上,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交融,古典舞蹈和現代流行碰撞。文化走心,越走越親,因為熱愛民歌而走近,因為走近而了解,進而更加親密。

  山水相依、人文相近,廣西成為眾多東盟留學生的首選地,廣西與東盟文化交流日益深化拓展。以一首中國經典民歌《小河淌水》博得滿堂喝彩的越南歌手杜氏青花,堪稱是民歌節的“常客”,她在廣西藝術學院學習民歌,曾在中國綜藝舞臺上大放光彩。畢業之後,她成為廣西藝術學院的一名外籍教師,為中越文化藝術交流錦上添花。

  一首首民歌跨越山海,將各族人民的心與情緊緊相連。經過20年的精心打造,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越來越體現出濃郁的民族性、突出的現代性、鮮明的國際性、高雅的藝術性、廣泛的參與性,廣西這一“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贏得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民歌節影響力日益擴大,向世界遞出了開放交融的文化名片。(新華社記者盧羨婷、農冠斌)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