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岩41年不斷為京劇事業奉獻:身入梨園 從一而終

2018-11-21 08:04:44|來源:北京日報|編輯:于曉萱

  風雷京劇團成功推出了話劇《網子》,圖為《網子》劇照。

  松岩在京津冀武戲大賽上,給學生上課説戲。

  珠市口的板章衚同不在路邊上,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條衚同的存在,更不知道這條衚同裏還有一個已經有81年曆史的京劇團——風雷京劇團。但對於松岩而言,這個劇團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乃至將來的老年都無法與這個劇團分開。從1977年1月15日,12歲的他正式入團開始,這個劇團的起起落落、榮辱興衰,就與他息息相關。

  學戲經歷

  天不亮出門去練功,被老師打得最多

  松岩算是出身京劇世家,父親在當時的北京京劇團(北京京劇院前身)工作,他就是在劇團長大的孩子。他從小學習京劇,武功比許多成年演員都好,旋子能一口氣擰二十個。

  練得好是因為有天賦,也因為吃苦比別人吃得多。松岩至今還記得六七歲時,每天早晨四點半跟著上早班的媽媽出門,坐頭班公交車去老師家裏練功,“那時候天還是黑漆漆的,走在衚同裏害怕極了。”身上還常有老師抽打留下的痕跡,“不過,行裏人都説,老師打你那是往你兜裏塞錢呢。”松岩説,學戲的孩子懂事兒都早,再疼也能熬過去。

  但他沒想到,進了劇團還得繼續挨打。1977年,他考上了風雷京劇團的“團代班”。參加復試時,風雷京劇團創始人張寶華先生抄著他後手翻,剛翻了一個,就給他一個耳光,説他“你怎麼那麼肉?”先生讓他連翻五個,他從來沒有翻過那麼多,可是一想到剛吃的那一耳光,就什麼都不敢説了,只能硬著頭皮上,結果沒想到第一次連翻五個居然就成功了。“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還是得打,才能激發出潛力,要不我也不知道自己其實能翻五個了。”松岩説,打是戲曲行裏的老傳統,兒子松天碩學戲的時候也沒少挨他的打。

  作為班裏成績最好的,松岩也是挨打最多的,也是學得最紮實的。現在,松岩還記著那時候的疼,但也深深覺得就是那一頓一頓的打,讓他能夠在京劇這條路上堅持走下來。

  行業低谷

  劇團沒戲演,站過櫃檯賣服裝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劇團基本沒演出了。二十歲的松岩憑藉《界牌關》獲得全國京劇大獎,但也沒有戲演。沒戲演的時候,他賣過服裝。母親在前門百貨商店租了一個櫃檯,他就幫著站櫃檯。學了那麼多年的京劇,似乎除了能讓他從一米多高的櫃檯裏一躍而出,就沒有什麼用了。

  和京劇沒落同步的是影視的繁榮,那時候正趕上李連杰在北京拍《獅王爭霸》,很多京劇演員都跟著去拍電影了,松岩也去做了週邊武師。當時在劇院演出,一場演出費是六毛五,可拍一天電影給七十塊錢,還當場就結錢。

  但無論是站櫃檯還是當武師,他從來沒有把京劇撂下,每天還堅持練功。站櫃檯時,先練功再去商場,拍電影時回到家吃完飯,還像往常一樣回劇團練功。談到自己的執著,松岩覺得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就是喜歡這一行嘛!可以幹別的,但不能把京劇扔了。”

  國內演京劇沒人看,就去國外演。上世紀90年代初,他去了馬來西亞演猴戲,在當地特別受歡迎,每天演出結束,等待和他合影的隊伍都排得很長。在那裏,每天的演出費就有六十美元,演出結束後,用紙巾把自己臉上的臉譜拓下來也能賣,一張簽名照賣幾十塊錢,也有觀眾願意買。

  1995年,他認識的日本朋友岩田邀請風雷京劇團去日本演出,可當時劇團的服裝破破爛爛,根本沒法用,就連《三岔口》裏演員應該穿的白衣服都變成灰色的了。最後還是岩田贊助了五十萬日元,他們重新置辦了服裝才出了國。孰料,風雷第一次出國演出就特別受歡迎,連續去了三年,日本當地戲迷還成立了一個松岩戲迷協會。

  “那時候就感覺只有在國外演出,自己才是藝術家,在國內連看的人都沒有。”不只是松岩,對於所有京劇人而言,那都是一段極為灰暗的時光。

  絕地求生

  凡需京劇表演的地方,一分鐘也不錯過

  1996年當副團長,2001年松岩成為風雷京劇團的團長。那時各大京劇團日子都不好過,更別説風雷這樣的民營京劇團了。從他以往走穴積累的經驗來看,劇團要想繼續生存就必須轉變觀念,必須符合市場要求。“我們不能跟在大團後面,而是要搶在他們前面,嗅到市場先機,才有生存的機會。”松岩説,那時候他定下的規矩就是,只要不違反京劇規律,什麼都可以妥協。

  沒有大的劇場演出,那麼就走齣劇場,不放過每一場小演出。酒店綜藝、新聞發佈會、新年晚會、樓盤開盤儀式……凡是需要京劇表演的地方,甭管一分鐘還是幾分鐘,大團根本看不上的活,他們都不挑剔。其中,還是他的猴戲最受歡迎,原本畫一張臉需要四十分鐘,後來因為演得太多了,他五分鐘就能畫完。趕上新年演出季最忙的時候,他一晚上扮著臉上的猴裝跑了七個場子。

  就這麼發了狠地演,15個月裏他們演出793場,把劇團從瀕臨消失的邊緣拽了回來,原先離開劇團的演員也都慢慢回來了。後來連續十年,他們年年演出都在500場以上。“我們先攏住了人氣兒,然後就在品質上把關,哪怕一百塊錢的活兒也得幹好,否則就沒有下回了。”松岩説。

  肚子吃飽了,大家又開始琢磨藝術。風雷接連創作了《長征路上》《武松》《三打白骨精》《金翅大鵬》等劇,活躍的表現讓央視注意上了他們,並首次登上央視戲曲頻道。2002年,他們的《金翅大鵬》申報在香港舉行的“全國絕活展演”,和眾多精英同臺演出,風雷穩穩地站住了大軸的位置。政府主管部門做外派演出計劃時,也從剛開始對他們演出品質的疑慮,慢慢轉變成“風雷演出沒問題,就是價錢太高”。

  “曲線救國”

  京劇演員演話劇,走出一條活路

  前兩天,松岩和兒子松天碩剛剛去了國家大劇院演出,不過他們演的不是京劇,而是一齣小劇場話劇《網子》。

  在別人眼裏,松岩這是不務正業,而在他自己看來,這其實是“曲線救國”。“我們用話劇的形式來講述京劇的故事,希望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松岩説,京劇在當代的發展從未擺脫過危機,困難總是如影隨形,“我們劇場裏的觀眾以老年人居多,這樣發展下去京劇怎麼能繁榮?”一向喜歡看話劇的松岩,動了心思從話劇市場為京劇挖掘觀眾,2015年他自編自導自演了小劇場話劇《網子》。

  在梨園行泡了幾十年,又堪稱是北京看話劇最多的京劇演員和團長,松岩將一段有血有淚的梨園故事講得淋漓盡致。三年時間裏,《網子》演出近百場,利潤達到數百萬元,這在話劇市場上可是不多見的“奇跡”,誰能想到這樣的奇跡卻是一個京劇演員創造的。

  相比票房,松岩更看重的是,這部戲讓不少年輕觀眾對京劇産生了興趣。他記得很清楚:有一家文化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這部戲75.6%的觀眾是年輕人;有一個年輕人像刷網劇一樣,把這部戲刷了五六遍;還有的觀眾看完這部戲的第二天,就去長安大戲院給全家買了京劇票。

  《網子》給風雷拓展了一條新路,話劇三部曲的第二部《緙絲箭衣》就升級成了大劇場作品,今年演出時也是一票難求。目前,該系列第三部《角兒的代價》(暫定名)還在一遍一遍的修改中。松岩説,雖然話劇創作越來越多,但膽子卻越來越小,對自己也越來越挑剔,所以創作速度也越來越慢了。

  談到未來,松岩説得很簡單:“風雷不能慢,一定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跑。”(本報記者 牛春梅)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