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狗十三》:外表青春片,內裏社會片

2018-12-14 08:03:32|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梁寧

  《狗十三》拍攝于《烈日灼心》《追兇者也》之前,但公映在兩片之後。在等待《狗十三》公映的5年裏,這部電影時而被影迷提及,諸多談論話題中,最讓人好奇的一點是,擅長挑戰複雜人性的曹保平,會在這部“青春片”裏表現什麼?

  看完《狗十三》,顯而易見地發現,故事以“殘忍”的方式,揭示了成年人世界的無趣、虛偽與謊言,以及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充滿疼痛的成長過程。父親與女兒,以及他們各自代表的世界,互為對照,真實照射出家庭這一最小社會單位的運轉狀況。

  離異重組家庭的潛在矛盾,爺爺奶奶隔輩撫養造成的代際差異,二胎帶來的情感關係的衝擊與糾葛,父輩與子女的交流障礙……這不是僅僅出現在《狗十三》中的電影故事,而是凝聚了社會上諸多同時面臨以上問題的諸多家庭的痛處。在觀眾裏,有父親身份的人,會反思對孩子的暴力與漠視,而有過類似李玩(片中女主角)與整個家庭抗爭經歷的人,痛苦的情感體驗則容易被再次勾起。

  《狗十三》有幾幕是驚心動魄的,這幾幕次第表現了一個少女內心的斷裂。第一幕是,在爺爺、奶奶、父親、繼母反復強調第二隻狗就是走散的“愛因斯坦”後,在同齡人堂姐也違心讓李玩接受現實後,李玩開始欺騙自己,接受了本不屬於她的狗;第二幕是,父親因為李玩喝啤酒而暴怒,卻在大人的酒局上,讓李玩用紅酒向叔叔們敬酒;第三幕是,愛狗的李玩在同父異母弟弟的生日宴會上,面無表情地大口吞食狗肉。

  這三幕,完成了大人對一個處在青春期孩子的改造,而且,是假以“愛”與“關心”的名義。正是因為有了這層寓意,《狗十三》不再是純粹的“青春片”,而更接近於一部敘述家庭內部殘酷真相的“家庭片”,乃至於是一部反映生活現實與社會問題的“社會片”。它的現實主義色彩要遠遠大於它的青春成長元素,它像一根尖銳的針一樣,刺向無數人不願、不忍、不堪面對的窘迫現實,但同時它也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狗十三》很容易被拍成“殘酷電影”。不知道它最早的版本或者創作初衷是否如此。但就目前的結尾來看,影片的落點最終還是走向了和解與溫暖。電影結局時,獲獎的女兒讓父親異常開心,開車前往飯店慶祝的路上,父親接到前妻的電話,在放下電話後,女兒問父親與母親是怎麼認識的,情緒失控的父親手握方向盤淚流滿面——這是一個很棒的結尾,它徹底紓解了此前的情節給觀眾留下的積鬱,也鼓舞了觀眾回到現實生活裏時,勇於掙脫困境、主動去與親人和解的信心。

  父親在片中有數次流淚,但結局時流的淚和此前的不一樣,淚水讓人感觸頗深:只要人還有流淚的功能,一切矛盾就會迎刃而解。父親的淚水告訴女兒,他依然深愛著她的媽媽,他在家中、在朋友那裏、在社會上勉力支撐,活得也不容易,在女兒遭遇四面圍堵被迫“成熟”的時候,父親也每天如大石壓頂,生怕自己垮塌。因為有了類似的苦痛,父女之間的隔膜瞬間消失,而在這一刻,父親的悔恨與女兒的怨恨,也會很神奇地轉化為愛的力量吧。

  5年當中,不知道《狗十三》經歷了怎樣的修改過程,但對這部影片長達5年的等待是值得的。影片集犀利與尖銳、深沉與厚重為一體,有著鮮明的藝術追求,它對公共秩序當中有違人性良善的一面,進行了冷酷的諷刺,同時巧妙地以家庭這個單位作為鏡子,映照出社會運轉過程中丟失情感元素後帶來的尷尬。

  在這部電影裏,每個人都是主角,因為每個角色都對應了社會的一個大群體。如何從這些角色身上看到痛、看到愛,感受到羞愧並産生修正的願望,是《狗十三》留下的思考題。至於如何解題,想必每個看過該片的人,內心深處多少都有了些想法。(韓浩月 )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