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年俗文化需要更多“鄉村春晚”

2019-02-14 08:13:40|來源:長春日報|編輯:梁寧

  2月6日晚,江西省上饒縣清水鄉墩底村村史館上演了村裏有史以來的首場“春晚”。脫貧後的首個春節,墩底村村民精心籌備了這場聯歡晚會。節目中間穿插遊戲,晚會持續3個多小時,200多名群眾上臺演出,2000多人到現場觀看。記者採訪獲悉,春節期間,江西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萍鄉市幕衝村、楊源村、明塘村,余幹縣重洲村,萬年縣龍港村,鉛山縣馬鞍山村等多個鄉村都舉辦了“春晚”。

  (據新華網)

  前些年,“鄉村春晚”還是鳳毛麟角的新鮮事,而如今,“鄉村春晚”已經走進越來越多的村莊,漸有蔚然成風之勢。小小的村莊,小小的舞臺,村民們用自編自演的草根節目製造著屬於自己的春節娛樂大餐,傳承著新的年俗文化和鄉村文明的新風尚。

  平心而論,在不少鄉村,傳統的年俗文化逐漸式微,年俗活動越來越少,甚至消失了。過年的儀式感越來越弱,很多人的過年主題就是吃喝、打牌、看手機、玩遊戲,鄉村的年有陷入荒漠化的趨勢,讓人感覺越來越沒有味道了。“鄉村春晚”的出現及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缺位的傳統年俗活動留下的空白,給村民們提供新的精神食糧、新的文化消費選擇,把一些人從牌桌、酒桌、遊戲場景拉到舞臺,讓村民們過年過得更充實,更健康。

  比之電視裏高大上的央視春晚以及地方春晚,“鄉村春晚”的舞臺是村裏的,演員是村裏的,主持人是村裏的,觀眾是村裏的,甚至説的唱的事也是村裏的,更貼近村民的生産生活實際,更接地氣,也就更具感染力、吸引力,更令村民喜聞樂見。

  墩底村的首個“春晚”是為了紀念脫貧,除了慶祝新春佳節,還流露出村民脫貧之後的喜悅,寄託著村民過好日子的希望,還有更宏大的主題、更特殊的意義。其實,很多地方的“鄉村春晚”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娛樂,都不止于年俗的意義,而是承載了多重主題,比如,記錄鄉村的大事小情,歌頌鄉村改革的成果,見證鄉村的發展變遷,總結鄉村紅紅火火的生活,暢想鄉村的美好未來……“鄉村春晚”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鄉村發展的“年志”“大事記”或“歷史”。

  傳承農村年俗文化需要更多“鄉村春晚”,涵養農村精神文明需要更多“鄉村春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更多“鄉村春晚”。各級政府應該把“鄉村春晚”列為農村文明建設的一個重點,社會各界應該為“鄉村春晚”創造環境,提供資源,給予關注和支持。尤其是文體部門和基層鄉鎮、街道,更該因勢利導,鼓勵各村莊在村民自願、人力財力物力允許的前提下積極籌辦“鄉村春晚”,並從資金、設備、人員、技術等方面予以適當幫助。當然,“鄉村春晚”不應追求排場,而是應該簡辦,也不應強求每村必辦或拘泥于一村一辦,可以附近村莊多村聯辦。另外,有關部門在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時,也可以與鄉村聯辦“春晚”。“鄉村春晚”的舞臺越來越多,越來越寬,農村年俗文化之花、精神文明之花就會越開越艷麗。(李英鋒 )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