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重新煥發文藝理論的風采

2019-02-14 08:10:02|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梁寧

  在文藝活動的整體系統中,文藝創作、文藝評論與文藝理論之間密切相關並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褒優貶劣,激濁揚清,更加有效地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以往關於文藝問題的論述,往往都是以文藝創作為中心,同時也強調要充分發揮文藝評論的重要作用,把文藝理論納入文藝活動系統中來進行討論比較少,似乎文藝理論與文藝實踐活動相距甚遠。而現在將文藝理論納入進來,與文藝評論相提並論提出明確要求,這是值得重視的。

  那麼,究竟應當怎樣認識文藝理論的特性與功能?它與文藝創作、文藝評論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在整個文藝活動系統中處於什麼地位,起什麼樣的作用?當今的文藝理論存在一些什麼樣的問題,應當如何加以改進?這些都是值得認真討論的問題。這裡試以文藝理論問題為重心,著眼于文藝理論與文藝創作、文藝評論之間的關係,對上述問題加以探討。

  1.文藝理論的功能不僅在於闡釋文藝現象,更要發揮價值導向作用

  什麼是文藝理論?文藝理論的特性與功能是什麼?它究竟應當起什麼作用?過去的教科書認為,文藝理論是專門研究文藝現象的理論學科,從宏觀視野和理論高度闡明文藝的性質、特點和規律,建立關於文藝的基本原理和理論體系,對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等具有指導作用。上述説法只是某種概括性和原則性的表述,對於文藝理論究竟在哪些方面、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起作用語焉不詳。

  文藝理論的特性與功能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方面,應當是通過對文藝現象的研究和闡釋,建立基本的文藝思想觀念,也就是文藝觀念,為文藝創作、文藝評論、文藝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理論觀念支撐。當代文論家王元驤先生在談到文學理論的性質時説,理論科學不同於經驗科學,它不是描述性、説明性的,而是反思性、批判性的,所以它的重心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文學理論著作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學觀念來闡釋文學現象,文學理論的創新從根本意義上説也只能從觀念上求得突破。筆者十分認同這種看法,因為它更切中要害。

  如果説文藝理論的根本在於文藝觀念的理論建構,那麼顯然還有必要追問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説,文藝理論如何建構文藝觀念?人們常説文藝理論是文藝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對古往今來各種文藝現象進行研究概括的結果。這種説法雖然不錯但並不全面。因為這樣容易造成一種誤解,以為文藝理論就是對已有文藝現象進行認識研究和理論概括,從中發現某些普遍性的文藝特性與規律,再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總結和闡述就可以了。實際上這還遠遠不夠。文藝理論固然要對已有文藝現象的客觀事實進行研究,從“實然”的層面上闡明它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形成一定的理論認識。同時還需要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著眼于當代文藝發展乃至未來發展趨向,從“應然”的層面上進行分析判斷,從理論上闡明文藝的根本特性和意義價值何在,從而建構關於文藝“應當如何”的審美理想和價值理念。

  這就是説,真正的文藝理論不只是要告訴人們文藝是什麼和它有什麼樣的現象與特點,更應當告訴人們依據是什麼,以及怎樣來判別文藝的好壞、優劣、高下,什麼樣的藝術審美和精神價值才是值得大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如果説,基於“實然”維度的關於文藝是什麼的理論闡釋,主要為人們提供觀照文藝現象的認知依據,那麼基於“應然”維度的關於文藝應當如何的觀念建構,則主要為人們提供理解文藝現象的價值依託。前者構成文藝理論的知識基礎,後者則成為它的價值內核,兩者缺一不可,而後者顯得更為重要。文藝理論的根本功能不只是要闡釋文藝現象、傳承文藝知識,更要介入文藝實踐,發揮價值導向的作用。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文藝理論

  文藝理論致力於文藝觀念的理論建構,必然涉及時代性問題。通常説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也可以説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理論。更確切地説,每個時代都有自己這個時代特定的文藝觀念。由於每個時代都會出現反映其生活現實的文藝現象,也會相應形成反映這個時代文藝發展必然要求的審美理想和價值理念。這種“實然”的理性認知與“應然”的價值訴求彼此交叉融合,就有可能形成這個時代特有的文藝觀念。作為時代應運而生的文藝理論,應該站在時代意識和理論創新的制高點上,致力於文藝觀念的理論建構。這不只是文藝理論自身的職責和價值所在,而且從它的現實功能而言,可以通過文藝觀念的輻射與滲透,對各種文藝實踐活動起到應有的介入和影響作用。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理論觀念未必能夠對文藝創作實踐起到直接和明顯的指導作用,它可能會更多介入文藝評論或文藝研究,為其提供思想觀念和思維方法的支撐,影響其對文藝創作現象及其作品的闡釋與評價,從而形成一種整體性的文藝思潮與時代氛圍,使某種文藝觀念輻射和滲透到文藝活動的一切方面,進而推動一個時代的文藝發展。這就是文藝觀念的創新建構及其理論支撐作用。

  在文藝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我國社會文化和文學藝術的現代轉型時期,以梁啟超、夏曾佑、王鐘麟等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和文論家,努力建構並極力倡導新的文學觀念。當時那些此呼彼應、層出不窮的小説理論,把小説推上了“文學之最上乘”的地位,賦予其新民、新道德、新風俗、新人心、新人格的價值功能,並且從小説富有熏、浸、刺、提的特殊功效,以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等方面,建立起小説美學觀。這種文學觀念影響了當時的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引導了這一時期社會文化和文藝現代轉型發展的方向。當然,還有以王國維為代表的審美人生論或人生審美論的文學觀念建構,也從另一個方面開啟了我國現代文學審美論的轉型發展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文藝的變革發展同樣如此,其中頗為根本的應當是文藝觀念的變革與創新,文藝理論在促進文藝觀念變革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新時期之初,文論界重新討論現實主義理論,倡導恢復現實主義傳統,引導文藝實踐重新回到反映現實生活、促進社會變革的軌道上來。還有呼喚審美論回歸,強調充分尊重文藝審美特性與規律,倡導文藝審美與意識形態彼此融合而不是相互對立,從而較好地解決了文藝觀念上的矛盾與困惑,對文藝實踐産生了良好的引導作用。隨著文藝實踐創新探索不斷推進,文論界又興起了文學主體論的討論及其文藝觀念建構。它針對長期以來文藝觀念中的客觀論傾向,主張充分重視文藝活動中人的主體性地位,呼喚人的主體意識覺醒和強化,崇尚文藝主體的自由創造精神,反映了文藝界的普遍訴求,有力促進了文藝實踐的創新發展。20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改革和大眾文化勃興的背景下,針對文藝實踐中過度娛樂化、慾望化和精神價值迷亂現象,文論界展開了關於文藝的新人文精神、新理性精神的討論,倡導重建人的感性精神與理性精神相統一、更加符合人與社會合理健全發展要求的新文藝觀念,在文藝更加多元開放發展的新格局中,起到了積極介入和精神價值引導的作用。

  總的來看,上述不同歷史階段文藝理論的變革發展,突出地表現為文藝觀念的創新。它反映了當時文藝實踐的“實然”狀況及其內在訴求,也反映了時代變革對於文藝的“應然”要求,昭示並引領了這個時代所應有的文藝變革發展趨向,由此彰顯出其不可或缺的獨特價值。

  3.謹防文藝理論應有的理論品格、價值功能遭遇消解和誤讀

  近期文藝發展的某些現象,讓人感到當今文藝理論的功能似乎正在弱化。如果説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當代文論勇於直面現實和探索創新,以不斷變革重建的文藝觀念引領文藝發展潮流,那麼,如今卻再難以見到過去那樣的理論風采了。

  究其原因,需要從當代文論本身來反思。20世紀末以來,受西方文化研究風潮轉向的影響,特別是受某些解構主義思想觀念的影響,文藝理論所應有的理論品格和價值功能被消解了。比如文論界的反本質主義討論,本來針對某些僵化和絕對化的理論觀念與思維方式進行批判,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實際上未免矯枉過正,有人甚至主張“告別理論”,走向對理論功能的整體性懷疑和否定。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當代文論對文藝本質特性與價值功能的問題漠不關心和棄之不顧。有的用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的態度對待理論,滿足於現象描述和技術分析,而回避意義闡釋與價值評判;有的把文藝理論只看成某種“知識”形態,忽視其作為“理論”形態的特質與功能;有的用“自為論”把自己封閉起來,認為文藝理論不必面對和介入文藝現實,它可以自身生産意義和實現價值,如此等等。

  以上種種歸結到一點,就是把當代文論所應承擔的文藝觀念生産及其理論支撐作用弱化或消解了。由此影響到其他文藝活動環節的功能也不斷弱化。比如,人們經常抱怨當今有些文藝評論人云亦云、缺乏見解、沒有深度,差不多就是“讀後感”的水準。而本來學理性要求更高的文藝研究,有些也是止于現象描述和資料堆砌,缺少深入開掘和理論闡釋,其學術價值和啟示意義極為有限。出現這種情況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評論和研究者缺少應有的理論素養和文藝觀念的支撐,或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倘若如此,從文藝理論到文藝評論、文藝研究都不重視理論的功能,忽視文藝觀念的創新建構及其理論觀念支撐,就難以對已有的“實然”文藝現象進行有理論深度和令人信服的説明闡釋,更難以期望對文藝繁榮發展的“應然”前景和價值取向給予必要的引領。

  文藝理論在當下肯定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大有可為。應當説,越是處於文藝形態和價值觀念多元的時代,越是需要加強文藝理論問題的研究,越是需要建構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文藝觀念,以此介入當代文藝活動實踐而發揮精神價值引導的作用。 (作者:賴大仁,係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