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首“燃”京城 4月18、19日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2019-04-19 09:47:4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于曉萱

  廣州歌舞劇院創演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受邀參加第四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于4月18、19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該活動於今年3月拉開帷幕,薈萃8個劇目,共23場演出,邀請了兩岸三地及海內外知名華人藝術家,全方位展示華人藝術成就,表達華人聲音,傳播華人視角。《醒·獅》此次展演也是該劇第三輪修改提高3.0版本的首次公演。

  《醒·獅》作為中國第一部以“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原創作品,歷時五年傾力打造。該劇依託深厚的嶺南文化,活化鴉片戰爭和三元里抗英故事,將國家級非遺嶺南醒獅核心元素融入表演和文化傳承,曾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中國文學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資金資助,併入選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將於5月26-27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展演。

  攝影:劉海棟

  紮根中華傳統文化 重新詮釋非遺“醒獅”

  獅舞,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不僅飽含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更體現著中華民族開拓、團結、不畏艱險的精神氣節,凝聚著海外僑胞對祖國的思鄉之情。2006年,廣東醒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1841年5月,在廣州城北諸炮臺被攻陷後,南粵兒女在廣州三元里抗英鬥爭中亮出了中華民族的血性剛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第一面光輝旗幟。創排期間,主創團隊多次到三元里村、陳家祠、佛山祖廟等地深入采風,充分了解嶺南歷史文化、民間傳統舞蹈、醒獅、南拳的精髓。據介紹,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説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闔,剛柔相濟,使整部舞劇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説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啟用了新銳的創作團隊,由廣州歌舞劇院院長史前進擔任總導演,新銳導演錢鑫和王思思擔任舞劇總編導,廣州本土作家羅麗擔任編劇。新銳作曲家王喆的音樂創作也頗為激蕩人心。而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劉科棟、國家一級燈光設計師邢辛、著名服裝設計師陶蕾和化粧造型王岩,都賦予了這部作品耳目一新的感受。該劇更邀請廣東醒獅非遺傳承人趙偉斌、全國武術冠軍馬小斌、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等大咖坐鎮,力求創作有根可尋、有史可依。不少年輕觀眾“二刷”、“三刷”,稱“因為《醒·獅》愛上醒獅”。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