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歌劇《拉貝日記》亮相 給悲愴增添一抹溫情

2019-04-25 09:31:54|來源:北京日報|編輯:于曉萱

  破敗的中山碼頭石墻矗立在舞臺上,把記憶拉回到了1937年的南京。4月24日晚,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大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亮相國家大劇院歌劇節。歌唱家薛皓垠化身為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約翰·拉貝,與徐曉英、田浩江等歌唱家一起演繹了南京大屠殺中國際友人救助中國平民的真實故事。

  對於中國人來説,南京大屠殺是一段沉痛的記憶。1937年,南京在日軍的瘋狂轟炸下變為人間地獄。故事就在悲痛的氣氛中開始,大幕拉開,伴隨著一曲熟悉的巴赫小提琴曲,薛皓垠飾演的德國商人約翰·拉貝走上舞臺。“在狂轟濫炸的日子,只有音樂能給我些許慰藉。”看到滿目瘡痍的南京城,拉貝感慨著南京市民接下來的遭遇。

  尖銳的管樂呼嘯,預示著飛機大轟炸的來臨。面對日軍的暴行,拉貝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院長明妮·魏特琳、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以及其他二十幾名西方友人,對平民展開了人道主義救援。拉貝把相當數量的南京市民安頓在安全區中,並與日本軍方持續週旋。

  雖然故事十分慘烈,但作曲家唐建平創作的音樂卻沒有一味煽情,而是在沉重中蘊藏著溫情。魏特琳有相當多動聽的咏嘆調,尤其她拒絕撤離南京時,唱出一句“南京是我第二個故鄉”,音樂風格還包含幾分明媚的氣息。唐建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是他在創作中有意為之。“歌劇舞臺不能像影視作品那麼寫實,要避免殺戮的情節,同時還要表現出同樣的震撼力。”唐建平説,這對他的創作來説是一個難點,但他堅信歌劇可以通過音樂,讓觀眾在血腥殘酷的日子中感受到對光明的嚮往,從而更加痛恨黑暗。“所以我在歌劇一開始就用了一段巴赫的音樂,主人公拉貝和巴赫一樣都是德國人,巴赫的音樂也凝結了人類對生死的思考,代表人類對愛的崇尚。”

  《拉貝日記》于2017年首演,如今在大劇院上演的巡演版,是作曲、編劇、導演、舞美設計等多方面全新創排後的最新版本。該劇將於7月赴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漢堡易北河愛樂音樂廳等地巡演。(本報記者 韓軒)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