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帶人看見絕頂風光 更促人思考攀登意義

2019-06-17 08:17:44|來源:文匯報|編輯:于曉萱

  桑珠和夏伯渝,他們是電影之外的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電影最核心的內涵。

  6月16日,《攀登者》舉行發佈會,出品人任仲倫,監製徐克,編劇阿來,導演兼編劇李仁港,以及演員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等一眾主創悉數到場。除此之外,上影還請來了兩位特殊的座上賓。

  桑珠是1975年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九名中國勇士之一。他説,“登山是一項沒有觀眾的運動”,無人喝彩,仍一往直前。夏伯渝也在1975年的登珠峰隊伍裏,不幸的是,自然的威力奪去了他的雙腳。此後漫長的40餘年,成了夏伯渝為珠峰夢想不斷在精神與身體上突破自我的旅途,他説,朝著目標不懈奮鬥,奮鬥的價值會在此過程中不斷顯現。

  作為第一部正面描寫中國登山英雄的故事片,即將於9月30日上映的《攀登者》很有可能産生超齣電影的意義——它將以凜然英雄氣致敬新中國成立70週年,引觀眾回望新中國攀登者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所創的輝煌,在不可能的條件下當驚世界殊。

  就像編劇阿來説的那樣:“登高歷來是中華民族所嚮往的。而在抵達‘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最終目的前,許多意義生成于‘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的攀登過程中。”好電影並不僅僅滿足於帶人領略絕頂風光,它更會促使人思考攀登的意義。

  影片以1960年、1975年中國兩次從北坡成功登上珠峰的事實為藍本,用“大三俠”和“小三俠”兩代登山人的故事,紀念了不起的中國初代登山英雄。吳京、張譯和劉小鋒分別飾演“大三俠”方五洲、曲松林、徐浩天,他們是1960年站上世界之巔的中國人。井柏然、胡歌、陳龍分飾“小三俠”李國梁、楊光、林傑,他們和另外六名隊友屬於“登二代”。章子怡在片中出演氣象學家徐纓。影片中顯見的攀登意義,在於故事對歷史事實的提純上。例如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頂時,曾衝破了層層壁壘;1975年二次登頂時,中國登山隊頭一回把覘標插上了世界之巔,讓珠峰“身高”第一次使用了中國測繪的數據;又例如,向著險峰永遠都會與付出、犧牲相伴。

  在創作層面的攀登意義,體現在主創們一步步靠近英雄前輩心路歷程的旅途。為真實還原歷史,主創在前期籌備階段做了大量史料收集工作,無論是影片中富有歷史年代感的場景搭建,還是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員所使用的冰鎬、冰爪、氧氣瓶以及登山服等裝備與服裝道具,都遵循史料記載,做到真實還原。演員為接近角色,不僅每人都背著重達17公斤的登山裝備進行訓練和拍攝,吳京還曾獨自登上青海崗什卡雪峰,在海拔5200多米的地方度過了半個月攀登生活。發佈會現場,每位主演都選擇了自己出演《攀登者》的關鍵詞,堅韌、無畏、使命、陽光、情義、精準等精神,既是歷史中人的,也在今天鼓舞著電影人的創作。

  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電影有可能在更廣闊的人群中激蕩出意義的最大化——以影片中對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回望,串聯起那個年代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帶觀眾認知中國的英雄群像。影片出品人任仲倫有此比喻:“影片看見的,不僅是登山者的非凡人生,它還會打開一扇窗,讓觀眾呼吸到中國的英雄氣息。”新中國70年風雨兼程,每一位奮鬥者何嘗不是攀登者。(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