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更緊密 交流更深入 上海電影節 擴大朋友圈

2019-06-20 08:08:15|來源:人民日報|編輯:于曉萱

  數據來源:上海國際電影節

  核心閱讀

  一個電影節,承載多重期盼。專業電影人在這裡探討産業發展、尋求更多機遇;影迷們在這裡欣賞海內外作品,接觸更多風格和類型的電影。

  上海國際電影節走到第二十二屆,不僅想成為電影人和影迷的光影盛宴,還希望為電影産業的發展起到實際作用,助推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攀登,見證更多變化和驚喜。

  6月15日晚,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啟幕,來自全球各地的萬餘中外電影人集聚上海。中外評委們將評選金爵獎、亞洲新人獎優秀影片,還將舉辦金爵電影論壇、“一帶一路”電影周、電影項目創投等活動。

  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之際,記者專訪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秘書長胡勁軍,聽他講述上海國際電影節與它背後的這座百年電影之城的努力與成長。

  為電影産業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記者: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設計了哪些環節來凸顯這個主題?

  胡勁軍:新中國70年的歷史也是一部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中國唯一的A類電影節,要把新中國電影的成就反映好,更要反映好新時代中國電影新的追求、新的探索。

  本屆電影節把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主線貫串始終。在舉辦“光影七十年·共築強國夢”中國電影産業高峰論壇的同時,還設置了“光影記憶、時代經典”特別展映單元,讓大家重溫70年來祖國發展的不平凡歷程。此外,我們更聚焦中國在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攀登的過程中,應該體現出的精神風範和時代追求。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我相信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國電影不會缺席。

  記者:國際性也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鮮明特色之一。這幾年來,電影節在亞洲電影交流等方面有哪些新特點?

  胡勁軍:我覺得衡量一個電影節成功與否,主要是3個指標:它是不是全球電影人願意來的聚會,是不是我們廣大影迷觀影的節日,能不能為電影産業發展起到加持助推的實際作用。上影節正是朝這3個方向努力。

  201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確定了“立足亞洲、關注華語、扶持新人”的定位。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召開,讓上海國際電影節更堅定了“立足亞洲”的自信。在舉辦多年的亞洲新人獎基礎上,今年電影節搭建起“SIFF ASIA”架構,除堅持評選優秀亞洲電影作品和電影人的亞洲新人獎,還納入全新策劃的亞洲合拍、亞洲新人沙龍等項目,積極推動亞洲電影文化發展。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電影展映板塊策劃“絲綢之路”影展單元。去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又進一步成立“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近一年來,電影節的“朋友圈”不斷壯大,我們這個聯盟的成員機構已擴展到了33個國家38個成員機構。除了每年的電影節,我們也在加強日常的往來。我相信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個平臺上,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電影會大放異彩。

  用電影展開國家之間、民眾之間的交流

  記者:立足亞洲的文化交流有怎樣的特殊意義?

  胡勁軍:在亞洲,傳統意義的電影大國強國並不是很多,很多國家都還處於電影工業發展的初期,但是,不能説這些國家沒有好的電影,沒有好的電影人才。從我們這幾年為亞洲電影服務的過程中,我感覺亞洲電影憋著一股勁,在整個區域文明對話深入的當下,用電影來開展國與國、民與民之間的交流,大家有這個自覺和自信。

  每年電影節的票房都很火爆,這幾年更加明顯。有的電影第一時間就需要加場,有的電影經過我們導賞推薦後,基本也都銷售一空。據統計,電影節期間上海電影院的上座率是平時的五六倍,電影節的聚焦效應十分明顯。

  現在很多導演來參加電影節,已經不滿足於放場電影、開個發佈會,而是希望深入影迷當中,直接傾聽中國這個大市場中廣大影迷對電影的喜好。他們非常重視我們這個市場,也很尊重中國人對電影價值的選擇。

  記者:電影節的觀眾群體是否也在不斷擴大?

  胡勁軍:電影在上海是有傳統的,現在上海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每週都有國際影展的城市,電影節是一個平臺,正在進一步激發這樣的傳統。這幾年上影節還有個現象,吸引長三角甚至全國各地的觀眾。今年電影節開票首日的購票數據顯示,江浙一帶的影迷購票數就有兩萬多張,遠在北京的影迷也會為了心儀的影片專程到上海。人們對電影的熱情一旦被點燃,釋放出的能量相當驚人。

  補上電影工業體系、人才培養的缺環

  記者:如何提升我們電影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胡勁軍:所有的動力都來自於問題和短板。目前,我們的電影工業體系仍然薄弱,工業體系的閉環還未完全形成,上海應該有所作為。去年,19部“上海出品”影片在國內外各影節、影展獲獎入圍,“上海出品”佔全國國産片票房27.4%,12部影片票房過億。今天我們要沉下心來,完善電影工業鏈條、加快電影人才培養。

  我們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打造影視産業新高地,比如建設松江科技影都、環上大國際影視産業園區等。在人才方面,我們存在明顯短板,比如影視高等教育不能滿足産業亟須的人才,産業人才遠遠支撐不了國産電影的增長速度。多年前,上海就成立了非學歷制的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每天進行10多個小時教學實踐,這種實戰型人才恰恰是中國電影最為缺乏的。

  記者:電影節在新人培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胡勁軍:扶持新人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要任務之一。我們堅持做創投訓練營,這幾年我們每年為約30個劇本找40個買家,但你能不能進入到這30個的範圍?篩選會很嚴格。過去的做法好比是到百貨商店挑一件心儀的商品,花時多、效率不高、疲憊不堪,現在的做法好比是到精品店選你訂購的商品,我們先自己承擔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

  不要看電影節很熱鬧,還有些人不走紅地毯,也不參加開幕式,而是專門聽那些年輕的電影人在路演現場談夢想、談劇本,然後做出投資的判斷。這幾年,這樣的投資成功率很高,前年電影節有4個劇本直接拿到了投資,到第二年電影節時這4部片子都已經完片了。

  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為了助推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從全球電影趨勢來講,上海應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影之城,電影應該是上海最鮮明的文化標識。(本報記者 曹玲娟)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