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秦腔大戲《雙錦衣》北京上演

2019-08-20 13:36:33|來源:西安日報|編輯:劉欣

  

  《雙錦衣》演出結束後演職人員合影。

  

  著名表演藝術家田華在觀看演出後為表演點讚。

  ■西安報業全媒體特派北京記者 孫歡 文/圖

  一聲秦腔,唱出的是秦人心中最慷慨的血脈噴薄,表白的則是秦人骨血裏最真摯的情感激蕩。為獻禮新中國70華誕,8月19日晚,由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演出的經典秦腔大戲《雙錦衣》在北京長安大戲院隆重上演。

  這場演出,在收穫京城觀眾滿堂彩的同時,也開啟了“獻禮新中國70華誕西安秦腔晉京展演”系列演出的序幕——8月19日至8月25日,西安秦腔劇院將首度齊集易俗社、三意社兩家“秦腔百年老字號”,讓最佳陣容帶著遴選而出的優秀秦腔劇目在首都華彩綻放,也讓來自西安的秦聲秦韻,在新時代愈發擲地有聲,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文藝舞臺,增添動人韻腳。

  傳統為根 價值為魂

  展現戲曲佳作

  在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持下,“獻禮新中國70華誕西安秦腔晉京展演”由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曲江新區管委會主辦,西安秦腔劇院承辦,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三意社演出。

  展演首場演出甫一亮相,就受到了京城觀眾的熱烈歡迎——作為本次晉京展演“打頭陣”出場的秦腔大戲,19日展現于首都觀眾眼前的《雙錦衣》,可謂是一部“秦腔經典代表作”。

  秦腔《雙錦衣》劇情脫胎于《宋史紀事本末》,以雙生雙旦、生旦淨末丑行當齊全著稱。1924年,魯迅先生來西安到西北大學講學時,就饒有興致地觀看了這部秦腔。《雙錦衣》彰顯出移風易俗、輔助教育的社會價值,將魯迅打動,他也因為這部戲,被秦腔慷慨激越的戲曲形式吸引,隨後又特意前往易俗社陸續觀看了多部秦腔名劇,並欣然為易俗社親筆題詞“古調獨彈”並制匾相贈。這塊匾額至今仍挂于易俗社劇場內,成為一代文學巨匠一生中極為罕見的一段梨園佳話的真實見證。

  近一個世紀來,《雙錦衣》一直是易俗社的“看家戲”之一,曾在1962年、1982年、1992年多次復排過。為活態傳承秦腔,弘揚傳統為根、價值為魂的文化傳承理念,2015年,易俗社再度對《雙錦衣》進行了復排,得以讓這部經典佳作,在時隔近一個世紀後的眼下,“移步不換形”地呈現于京城舞臺,令台下所有觀眾如當年魯迅先生一樣,感受到秦腔的獨特魅力。

  秦腔經典 精彩演出

  令首都觀眾過足戲癮

  在高亢激昂的開幕曲中,板胡響起,燈光漸亮,19日晚的長安大戲院內座無虛席,700余名觀眾逐漸被劇中一波三折的劇情,和大氣、典雅、傳統、正宗的大秦正聲所吸引震撼。

  “一個兒、兩個兒、三個兒,四個、五個、六個、三六一十八尊羅漢。我問你,你喜的、笑的、怒的、愁的都是為哪般。難道説喜我、笑我、怒我、愁我情根未能斷,怎知我心似冰雪寒……”人們常講,秦腔是粗獷豪放的,但正如西北人的性格,能豪邁到極致那也就一定可以柔美到極致,《雙錦衣》的俊秀柔美,就直搗首都觀眾心靈深處。

  《雙錦衣》前後兩本,僅有名有姓的角色就超過了四十人,加上龍套、配角,演員總數極為龐大。而此次,易俗社讓所有中堅力量都在劇中有所展現——演出過程中,每位演員細心認真的表演、典雅細膩的唱腔、規範的道白,贏得了觀眾如雷似濤一般的掌聲。

  演出結束後,全場戲迷起身鼓掌,久久不願離去。北京戲迷王滿堂向記者豎起了大拇指:“陜西秦腔,好聽!過癮!老字號的劇社,就應該多排、多上演這樣的經典名劇,不斷弘揚經典!”

  “獻禮新中國70華誕西安秦腔晉京展演”首場演出不僅吸引了如雲北京戲迷,台下還坐著包括已九旬高齡的著名老藝術家田華、著名表演藝術家袁慧琴、國家京劇院黨委書記宋晨等在內的,大量我國文化藝術界名家和大家。此外,來自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中國戲曲學院等單位的戲劇專家,也在觀看首演後,為這臺來自三秦大地的好戲點讚。

  “今晚看了一場令人難忘的演出!易俗社和三意社都是咱們三秦大地、秦人秦聲的驕傲。大秦之聲唱響京華,也讓我們在北京的陜西鄉黨倍感親切。我們一起用秦聲,祝福我們親愛的祖國,走向繁榮富強!”這是一位已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老西安”,觀看演出時,在朋友圈的分享留言。

  西安秦腔“老樹繁花”亮相京城

  推動西安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在更大的平臺上接受檢閱,在“上高原、攀高峰”的進程中走得更遠更高,以更多思想精深、技藝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

  此次“獻禮新中國70華誕西安秦腔晉京展演”,既是西安秦腔劇院成立以來,首次攜兩家百年劇社整建制共同晉京演出,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安市屬秦腔院團最大規模的一次晉京獻禮演出。

  西安秦腔劇院下屬的易俗社、三意社是我省秦腔藝術乃至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重要品牌和傑出代表,推動著秦腔事業不斷前進。作為劇院的掌舵者,西安秦腔劇院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雍濤介紹,在喜迎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秦腔人應該有一份時代擔當,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門和曲江新區的大力支持下,秦腔劇院去年就已經與長安大戲院敲定了今年的演出計劃。這次演出意義重大,集結了兩家劇社的最強陣容、整合了兩家劇社的最優資源。

  據悉,在8月19日、8月20日演出的《雙錦衣》上、下本之後,展演還將在首都舞臺展現一批“有經典,有創新”的西安秦腔佳作。其中,有三意社的看家戲《火焰駒》,也包含易俗社和三意社近年來新創排優秀劇目《易俗社》《司馬遷》,還有西安秦腔劇院與國家京劇院近期最新打造的秦腔移植劇目《安國夫人》,同時還將為京城觀眾奉獻一台集結侯紅琴、惠敏莉、張濤、康亞嬋、王宏義、韓利霞、朱海娥、陳超武、李東峰、溫軍海、王瑛等一大批我市秦腔中堅力量的秦腔名家演唱會。

  為期一週的秦腔演齣劇目,將代表西安秦腔的最佳演出風貌。

  為新中國70華誕獻禮

  唱響古韻與新聲

  臺前的表演讓觀眾盡興,後臺演員們的上下場及舞臺換裝也都有條不紊,井然有序。來自西安的秦腔演員們,以飽滿的情緒,絕佳的發揮,將角色在舞臺上展示得淋漓盡致,或喜,或悲,或笑,或淚……生旦淨末丑,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都是精彩。

  19日晚演出的動人之處,不只在好戲亮相時——當演出結束後,演員們在觀眾的歡呼與掌聲中返場,易俗社社長、梅花獎獲得者惠敏莉更是帶領臺上演員與台下所有觀眾齊唱《三滴血》經典選段,“祖籍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姐弟因緣生了變,堂上滴血蒙屈冤……”秦音響徹劇院,再次點燃現場觀眾的熱情,令許多現場觀眾激動不已,他們紛紛圍攏到舞臺四週,簇擁著舉起照相機、攝像機,拍下這動情一幕。

  記者了解到,為最完美地向京城觀眾呈現秦腔魅力,整整一個夏天,易俗社和三意社的演職人員戰酷暑、搶時間,都全身心投入展演劇目的精心排練中。從8月初起,西安秦腔劇院的演職人員已分批抵達北京,開始進行展演的相關準備工作。而在此前,為了將最佳藝術水準和精神風貌呈現給首都人民。西安秦腔劇院還于8月1日至5日,8月11日至16日分兩輪在易俗大劇院舉行了晉京演齣劇目的預演,力求以秦腔鐵軍的擔當,向首都人民奉獻一道豐富高品質的文化大餐,向新中國70華誕獻禮。

  在兩個劇社中,易俗社挑梁的三台大戲率先亮相。作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易俗社社長惠敏莉不僅要對劇社此次晉京演出運籌帷幄,也作為一線演員,對每次排練都認真以待,“我們不是為了演一部戲而演一部戲,更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秦腔展演,讓更多觀眾了解西安文化,了解陜西文化,講好陜西故事,把三秦大地的文化魅力展現給全國觀眾。也通過琳琅滿目的藝術作品,唱響古韻與新聲,思考我們當代文藝工作者,該如何在新時代堅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對每一個細節都認真進行雕琢,力爭以最佳的效果將這些秦腔經典展現在首都的舞臺上。很多北京觀眾正在期待,在未來幾天裏,持續欣賞到大秦正聲的精彩演出。

  “近幾年我們劇院組織了很多次的晉京演出,去年百年《三滴血》的在京演出,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好評。今年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兩家劇社集中呈現精挑細選的好戲,我們希望用秦腔表達三秦父老對新中國70華誕的祝福,同樣希望在表達傳承與創新的同時,展現西安秦腔劇院這些年來‘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努力,讓古老的秦腔藝術唱出時代的聲音,為時代服務,為時代而歌!” 雍濤説。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