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音樂家創作《黎明的編鐘聲》 用音樂為武漢做點什麼

2020-03-02 09:16:2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尚·馬龍聲援中國抗擊疫情  劉軍攝

  “好想念,長江邊。燈火闌珊處,曾經佔據了全部。Don't give up, when you hear the music of chime bells.”中文與英文相交替,鋼琴和編鐘共奏響,這首由比利時音樂家尚·馬龍和15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武漢市民隔空對唱的《黎明的編鐘聲》,自2月22日在新華社客戶端發佈以來,已經突破了100萬的瀏覽量。此前,這首歌曲的英文版《Chime of the Dawn Bells》2月10日淩晨上線後,就曾引起社交媒體的刷屏。

  從比利時傳到武漢

  “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甚至可以説是第一故鄉。”來自比利時的尚·馬龍,已經到訪中國超過150次。自從20世紀90年代末他的專輯陸續在中國發佈、引發關注後,尚·馬龍就對這片喜愛他音樂的土地産生了好奇。2002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開始了他在中國的旅行、演出。他曾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與中國音樂家張軍一道,譜寫爵士和崑曲的跨界對話;也曾住進貴州的鄉村,在一次次的采風中獲取來自傳統侗族歌曲的靈感。

  正是由於和中國的種種情緣,當聽到中國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時,尚·馬龍感到無比驚訝和揪心,立刻給自己的所有中國朋友打了電話,詢問他們是否一切都好,其中就包括他的老朋友何瀏。何瀏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去年和尚·馬龍見面的時候,就曾一起探討過關於編鐘與西方樂器相融合的可能性。儘管已經接觸過眾多中國傳統音樂、樂器,尚·馬龍卻從未有過在創作中融入編鐘元素的經歷。兩人當即有了合作的想法,而對疫情共同的關注,讓他們決定用音樂一同為武漢做點什麼。

  1月28日,創作正式開始。“我的腦海裏已經有了關於旋律的一部分想法,它非常舒緩,我認為它就是我們想要的。”在何瀏、英國音樂人羅伯特·默裏和尚·馬龍共同完成作詞後,尚·馬龍很快完成了旋律的創作,同時他的女兒、歌唱家諾艾米以及音樂家斯萬諾·馬卡盧斯也參與了歌曲製作。這一版MV的製作得到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幫助,取得了醫護人員奮戰一線的珍貴鏡頭。

  相信音樂的力量

  由於布魯塞爾和武漢有著7小時的時差,尚·馬龍和何瀏時常在各自時區的淩晨工作。“有時候馬龍那邊是淩晨三點左右,我給他發了一條留言,他卻立刻回復了,我才發現他還沒睡。”何瀏笑著回憶這段靈感共同迸發的時光。

  身處武漢,何瀏在中文版歌詞中融入了自己更多的內心感受。“我更想體現的是希望。比如‘好想念,長江邊。燈火闌珊處,曾經佔據了全部’這句歌詞,是我回憶起江邊曾經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而後面提到‘東湖邊,鐘和弦’,其實我本身就住在東湖邊。”這些歌詞都表達了武漢人希望武漢儘早恢復生機的心聲。

  歌詞寫好後,何瀏很快就召集到了15位武漢市民參與中文版音樂視頻的錄製,他們中有學生、醫務工作者、教師、金融機構職員、作家等。參與錄製的作家十里感嘆道:“很高興能夠參與進來。一直想為生病的武漢做點什麼,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地一起渡過難關,與武漢一起見證每年都如期而至的櫻花。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我相信音樂的力量。它雖然不能直接對抗疾病,但我希望這首歌能給中國人帶來感動和支持。”尚·馬龍表示,如果這首歌有所收益,將全部用於抗擊疫情,“我相信以中國和中國人的堅強,一定能戰勝疫情。”(林子夜)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