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鏡頭之內記錄之外的真實

2020-03-12 09:43:0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武若曦

  紀錄片《中國醫生》開播後,迅速在豆瓣拿下高達9.3的評分,創下多項熱播紀錄。毫無疑問,這份潮水般湧來的關注,不僅是給這部片子裏的醫生,更是對此刻千千萬萬抗疫一線醫生的深情注目。疫情的發生,讓觀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走近醫護人員,走進他們的工作場景,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紀錄片《中國醫生》恰逢其時。這部醫療人文紀錄片共9集,分別以摯誠、成長、妙手、信念、契約、守護、抉擇、希望、初心為題,九種理想組合成當代中國醫生的精神圖騰,其中潛藏著創作者的用心與功力。因此觀眾總能在鏡頭之內紀錄之外,讀到更多的東西,而這也成就了這部紀錄片的藝術特色與亮點:

  其一,《中國醫生》展現出當下中國真實的醫患關係,全程跟拍,不渲染,不誇大,讓紀錄歸於紀錄,是整部紀錄片的創作支點。全國6家大型三甲醫院蹲守,全天候跟拍近30位醫生,採訪超200位病人,素材總時長3000多個小時……《中國醫生》總導演張建珍堅持:“這是我想追求的一種敘述方式,不會為了製造衝突和矛盾,而去誇大和渲染一些情感。我們只想把醫生真實的狀態、醫患之間真實的關係展現出來。”

  《中國醫生》開篇是河南省人民醫院的朱良付醫生直面鏡頭説的一段話:“曾經有一個老太太,是一個老爺子的家屬,她説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説我把她家老爺子給害死了……他們也知道你是一個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麼喊一邊又説自己近來血壓高了,讓你給她看看。但這不耽誤她投訴你。”這樣乾脆利落的開場,直逼當下醫患糾紛甚至傷醫事件發生的現實,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直接拉開了醫患矛盾這一沉疴,也顯露出紀錄片創作者試圖構建互信的醫患生態的初心。

  其二,緊扣主題雙線並行,現實之下靜水流深,是整部紀錄片的藝術魅力。以往的醫療類紀錄片更多的是展現“疾病”與“生死”,觀眾的情感體驗原點往往來自對死亡的恐懼,而醫生似乎永遠是應對疾病而來的,有人生病就有人治病。近幾年來陸續有紀錄片將鏡頭對準醫院,優秀的醫療題材紀錄片作品也層出不窮,如聚焦醫患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時重大選擇的《人間世》;展現一個個真實而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救治過程的《急診室故事》;用生猛的鏡頭語言,起伏跌宕的劇情直面生命誕生現場的《生門》等等。處於社會變革期的醫院和醫院裏發生的故事,成為一個個集中體現各類民生矛盾、感悟人生百態的現實標本。

  在《中國醫生》中醫護人員是鏡頭裏的絕對主角,同時編導放棄了單集故事的講述方法,在每一集的編排上採取了鋪埋雙線並行的敘事方式。比如第一集裏的時間感真實到可以觸摸,生命危在旦夕之間,救治的時間不斷在縮短,醫生工作的時間卻在無限延長。第二集裏父母對待子女,子女對待父母的平行剪輯,讓旁觀者們看到再有能力的醫生也懼怕難以面對的人性瓶頸。在筆者看來,單一故事的聲畫講述有編織、縫合甚至煽動觀眾思想與情感的危險,是相對閉合的,而雙線並行的敘事方式則會給觀眾的主體性留有更多的空隙。不存在絕對零度的紀錄,但存在表達態度不失控的情感傳遞。

  其三,還原一個有靈有性、有血有肉、有愛有痛的醫生群體形象,是整部紀錄片的弧光。《中國醫生》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著一個個有溫度、有責任、有矛盾、有希望的醫患間的故事,塑造醫生的真實形象,向觀眾深度展現醫者生活。關注醫生和他們的醫者仁心,展現這群人的愛與痛,正是紀錄片《中國醫生》的骨架。跟隨《中國醫生》的鏡頭,觀眾走進了全國6家大型三甲醫院的婦産科、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不同科室;見到了醫術精湛的主任名醫,也見到了剛畢業沒多久的年輕醫生中的佼佼者,以及普普通通的醫護陪伴人員。通過長達一年多的紀實拍攝,最終鏡頭展現給我們的,不再只是我們日常印象中的醫生——那些穿著白大褂坐在辦公桌對面或者站在手術臺前的人,他們既是從死神手裏搶奪生命的人,也是某個孩子的爸爸或媽媽,某些人的親人或朋友;可以是一位騎著電瓶車穿行于車流之中的中年男性,可以是一名長期勞累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的職工;他們既有治愈患者的成就感與快樂,也有無能為力時的挫敗感與傷心。

  醫者仁心。每每當疾病來臨,是他們張開雙臂擋在人們面前,但別忘了,醫生也是凡胎肉體,也有他們的愛與痛。正如《中國醫生》主題曲裏所唱的,“他們在苦難中昇華,他們從來不會被嚇壞,他們是生死兩忘,冷暖不休,卻仍獨自飛翔在天空”。(談潔)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