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寫一集?“攢劇本”悄然出現

2020-03-24 09:15:4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馮雪

  單憑故事大綱或梗概過審的日子或許一去不復返。日前,廣電總局調整了重點網絡影視劇(包括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規劃備案的申報和審核,要求立項前承諾劇本已完成,並提供《完成劇本創作承諾書》,且每月對申報項目進行劇本抽審。此舉意味著網絡影視劇必須在劇本完成後才可規劃備案申報。

  新規旨在提質減量,鼓勵更多原創優質劇目。不過,為應對過審及抽查,行業內悄然出現“攢劇本”現象。

  壓力可能轉嫁給編劇

  廣電新規頒布後,編劇陳綠就遇到製作公司“攢劇本”。“有製作方來詢問,是否有已經寫好的劇本,他們想低價購入,拿著比較完整的劇本去和平臺方談。”陳綠形容,這和當時製作公司囤積IP劇有點類似。

  編劇柏邦妮認為,廣電新規對編劇行業的影響尚未可知,但有一點可以明確,製作公司前期投入成本將增加。按以往拿大綱過審的模式,同樣的製作成本可以一次性鋪開多個項目,不少製作方採取一次性提交多個項目、哪個項目通過就跟進哪個的策略。新規實施後,審查難度加大讓製作方在劇本選擇上更為慎重。

  陳綠擔憂,製作方的壓力可能會轉嫁給編劇,“比如之前能給10%的定金,現在只能給5%。”

  正因如此,不少製作公司開始積攢成品劇本。“職業編劇大多是委託創作,接了製作方的任務再去寫。”陳綠表示,以電視劇劇本為例,雖然投資相對比電影少,但體量大,按1集1.5萬字算,10集就是15萬字,“編劇不可能什麼活都不接,先寫40集劇本出來,再等著人上門。”另一個現實問題是市場風向。她擔憂,真正耗時耗力寫的劇本,不一定符合製作方的期待。

  “劇本攢手”只能稱之為寫手

  實際上,在這個影視劇産品的快消時代,“劇本攢手”一直存在。在網絡電影、網劇誕生之初,市場需求火熱,消費習慣又尚未培育起來,龐大的市場吸引熱錢涌入,快節奏的産制流程催生了一批“劇本攢手”。有媒體形容,早期網絡電影的節奏幾乎是“3天寫劇本,5天籌備,7天拍完,半個月剪輯,前後1個多月就可以上線”。

  “有時候是為了趕演員檔期,大家都著急上馬。劇本品質無法細細打磨,只能蒐羅一幫人儘快攢出來。”柏邦妮説,“編劇也是硬著頭皮上。”

  業內有個共識,“劇本攢手”在編劇界只能稱之為寫手。他們寫出來的也不是作品,只是一個活。陳綠説,按照價碼看,編劇們的生存狀態大相徑庭,能寫出《瑯琊榜》《歡樂頌》的編劇,可以開價到每集80萬元,普通編劇每集價格8萬至10萬左右,有的“劇本攢手”1集只能拿500元。

  這類“劇本攢手”通常以剛入行的年輕人為主,他們接受製片方的創作委託,按要求攢湊劇本,特點是速度快、腦洞大、能熬夜。陳綠曾聽説,有編劇一晚上就能寫出一集,各種流行的梗、經典橋段信手拈來。這種以低成本方式拼湊出來的作品,寫手們沒有署名權或話語權,最後作品上的名字通常是製作公司的人。

  重新審視編劇和製片方關係

  廣電新規下,編劇和製片方的關係或許要重新審視。知名編劇汪海林曾説,每年不發幾張律師函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編劇。網絡上,編劇維權的案例比比皆是。前不久,某位青年編劇將一位業內小有名氣的製片人告上法庭,她稱,自己改編的劇本在交付劇本大綱和前幾集後被對方以修改為由拖欠款項,沒想到就在商定修改細節一個月後,該片已迅速開機,並使用了其此前提交的劇本。顯然,劇本被別人“攢”了。這篇微博引起許多編劇的共鳴,不少人在支持維權的同時也期待編劇話語權的提升。

  在柏邦妮看來,廣電新規會加大業內對劇本的重視,無論是劇本創作還是篩選、立項,都卡得更嚴。“對大公司大製作來説,其實一直是這麼操作的,要全部劇本評估完畢且拿到高分後才能開機。”對於行業內攢劇本現象,她認為可以中性看待。“雖然我寫劇本會耗費很長時間,但對‘劇本攢手’我也沒太大的惡感。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一位演員一年演18部電影。‘劇本攢手’也由市場催生,説明行業很火熱,至少在早期市場培育上起了作用。”

  也有業內人士説,目前攢劇本模式尚未成熟,但編劇和製片方的合作模式需轉型,“也許今年開始會有改變”。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