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走過最寂寞的日子 哺育出最美好的綻放
2020-06-29 09:17:13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改編崑曲《愛情四季·琴挑》。(張軍崑曲藝術中心供圖)

  “沒有觀眾的時候,就全力投入創作和研發。”《愛情四季·琴挑》劇組的整個端午節小長假都在黑匣子劇場度過,張軍一邊吃著工作餐,一邊在朋友圈留下感言。昨天,這部自“水磨新調”演唱會以來又一次對崑曲改編大膽探索之作在長江劇場正式上演,也為一年一度的“上海優秀民營院團展演”拉開帷幕。

  疫情的發生使劇場和演藝行業停擺了快半年,但上海民營演出院團一直在砥礪前行。“在最艱難的日子裏,他們沒有放棄藝術,沒有忘記觀眾。”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在採訪中十分感慨,本屆展演共有12部舞臺劇作品入圍參賽,而這只是所有申報評選劇目中的“冰山一角”,不少作品精心打磨,凝結著民營院團藝術家們在疫情期間的沉澱與思考。

  新技術讓經典戲曲在現代舞臺更加“活色生香”

  “小生獨坐無聊,步月閒行到此,驚動了”……隨著張軍飾演的潘必正一聲清亮的唸白響起,演出正式開始。整個劇場表演呈環繞型,觀眾圍繞著舞臺而坐,由14塊螢幕組成的背景,則跟隨著表演的律動變化出不同的情緒景觀,時而心如擂鼓,時而輕羽翩躚,時而雨幕漣漣……

  明代高濂的《玉簪記》講述了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衝破封建禮教約束,大膽相戀結合的故事。復排這部崑曲經典作品一直以來都是張軍的心願。他告訴記者,成立藝術中心至今,實景園林版《牡丹亭》已經實現了250場的佳績;與香港中樂團聯袂合作的《長生殿》也是深受好評的版本。而在諸多劇目之中,唯有《玉簪記》仍是空白,曾是張軍的畢業考試劇目的這部作品,對他而言有著獨特意義——常見於舞臺的《琴挑》《問病》《偷詩》《秋江》四折戲猶如春夏秋冬之四季輪轉,色彩鮮明,風月無邊,“尤其《琴挑》是很精妙絕倫的一折戲,四首《懶畫眉》、四首《朝元歌》、外加兩首琴曲,其工整性和藝術高度令人驚嘆。”他説,這些古典作品和現代觀眾之間的距離,有時候只是隔著一層紗,希望自己就是那個捅破窗紗的人。“我要竭盡全力讓經典在現代生活中活色生香,青年觀眾喜歡的,就會有未來!”

  於是,這一部《愛情四季·琴挑》試圖放開現代視角、手段在戲曲舞臺上的局限,讓古典與當代觀眾在嶄新的解讀方式下形成多元的情感共振。為此,張軍再度攜手老搭檔作曲家、音樂製作人彭程完成音樂創作,將傳統昆腔與現代編曲“混搭”出前衛、時尚的音樂風格。而“演藝大世界”長江劇場的“黑匣子”劇場,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四維全息聲音頻系統,全息聲場配合環繞式影像,全面“再造”出全新的崑曲舞臺——64支喇叭,10台工業投影機,通過聲畫對位的多重演繹,讓觀眾置身於360度的視角、聲音和影像之中。

  50分鐘的演出,音隨畫動,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美不勝收。但在幕後,是戲曲人和音樂工程師一遍遍艱難的跨界磨合。“很難很辛苦,但很值得。”張軍説,“民營院團要頑強地活著,要更精彩地活著。”他表示,崑曲藝術中心曾有五個月“顆粒無收”,但就在不得不停下腳步的日子裏,最終把《玉簪記》這個埋藏多年的心願實現了,是“步月閒行到此”的機緣玄妙,更是當代戲曲人的執著與擔當。

  民營院團利用各種方式突破困境,堅持創作新劇目

  在演出市場停擺的日子裏,民營院團利用各種方式突破困境,堅持創作新劇目,使得今年的展演劇目藝術水準高,演出樣式豐富,題材內容貼近生活,展現了上海演出市場的勃勃生氣。

  面對復工復産的號召,上海民營院團積極響應。當下30%上座率的防疫要求,既是市場回暖的信心,也是對民營院團抗風險能力的一次測試。上海民營院團積極迎難而上,在演藝行業的幫助與政策扶持下堅定地前行著。      

  由“致敬文化”研發出品的原創音樂劇《馬不停蹄的憂傷》是一部有著兩輪巡演和海外文化交流的成熟音樂劇産品。疫情的發生,讓這家以內容生産為主營業務的劇團面臨極大的生存考驗。“30%讓很多公司面臨演還是不演的兩難,我們也遇到同樣的選擇。”“致敬文化”總經理湯峻面對記者採訪時這樣説道,“中國大戲院免去了我們的場租,讓我們松了一口氣。”目前他們正在摸索一條“票務分成”的模式,即劇場和舞美設備公司免去租賃費用,最終從售出的票務中獲得利潤。湯峻更希望,整個行業能夠共同行動起來,在特殊時期探索出一條可操作的路徑,讓舞美公司、劇院、出品方、演員和這條産業鏈上的所有人都能生存下去,度過“寒冬”。

  如果沒有疫情的發生,2月、3月的“春節檔”上海勤苑滬劇團就有150場左右的演出,4月、5月更是演出的旺季。這是一支“滬劇輕騎兵”,每年要滿足全市近200家基層單位的文化配送需求。他們不僅要站在商演的舞臺上,還要下基層,為老百姓送上家門口的演出。“經濟損失很大是一方面,和市民觀眾失去了聯繫,也讓我們覺得沒有依靠。”上海勤苑滬劇團團長王勤告訴記者,民營院團不僅要生存,更要對得起觀眾的信任。為了堅持“和戲迷們在一起”,他們主動開了抖音,玩起了直播,在直播間裏碰到了老觀眾時心情非常激動,“雲上重逢又親切又陌生,但給了我們堅持下去的信心”。

  接下來,原創滬劇《銀杏樹下》就要在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正式開演了。這是一部反映上海“振興鄉村”的農村題材的弘揚正能量的作品,呼喚民心所向,為人民造福的執政追求。“我們雖然是民營院團,但我們的專業精神一點不差的。”王勤説,《銀杏樹下》的導演、編曲和舞美都是專家級的,“這是我們民營院團的藝術追求。”

  戰疫故事、上海故事、青年故事成原創熱點

  今年,全國有超四萬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玉蘭花開》是新東苑滬劇團打造的首部抗疫題材滬劇,向一線巾幗英雄們致敬。“平凡”與“普通”是這齣戲在內容選擇上最為鮮明的特徵,這一特徵易於引起觀眾共鳴、觸動觀眾心靈,又恰與滬劇清新質樸的藝術風格、善於抒情的氣質相吻合。

  上海現代人劇社1993年成立以來已公演了150余部舞臺劇,以思想新銳、形式多樣而受到歡迎。此次推出原創話劇《一諾千金》,講述了復旦大學物理系高材生包曉雯畢業後來到一所郊區鄉村學校支教的故事,表現了支教教師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精神,塑造了為實現中國夢理想而奮鬥在教育基層的時代新人。      

  繆時文化、欣藝滑稽劇團、致敬文化、上海柳春揚劇團都是今年首次參加展演的院團。但他們的作品大多在不同的舞臺上“打過擂臺”,經過市場的千錘百煉。如繆時文化的《帥小夥的蔬果店》,講述了五位年輕人懷揣理想腳踏實地努力奮鬥,最終將蔬果店開成全國連鎖的故事,傳遞一種溫暖和力量。      

  此外,上海開心麻花也推出了首部上海背景現實題材原創喜劇《了不起的爹地》,這是青年演員施哲明作為導演與聯合編劇的首部原創作品,用喜劇風格與樣式呈現傳統與現代、市井煙火與國際時尚並存的上海風貌。(記者 童薇菁)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