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在線上映”或已成電影的新渠道、新關係、新方向
2020-07-07 09:13:12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電影《春潮》和《灰燼重生》先後線上公映,兩部影片的主創在不同的場合被問到同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不等等呢?為什麼不等到影院恢復營業呢?《春潮》的製片人李亞平説,“上線視頻平臺”是整個主創團隊顧慮許久後作出的艱難決定,為此她一度擔心院線方會視自己為“逃兵”。《灰燼重生》的導演李霄峰坦率地承認,他費了很大勁去邁過自己心裏的“坎”,從糾結于“我的作品變成網絡電影,是不是很丟人”,到“電影能被更多人看到就足夠值得驕傲”。

  《春潮》上線後,在豆瓣熱門電影榜上衝到首位。《灰燼重生》上線3天,抖音短視頻點擊量過億。兩部影片先後實現在流媒體平臺的“長線放映”,同時,有院線和藝術影院明確表示,等影院重開,仍會在合適的時機放映這兩部作品。兩部影片的主創經歷過不同的波折,卻有共通的感悟,他們認為:對於中小體量的電影而言,線上和線下這兩個放映渠道不該是互斥的,它們非但互不妨礙,甚至可以是有效互補的。電影能有更多的輸出平臺,這對內容生産方而言是積極的信號。

  新渠道意味著新的觀演關係,大家都是新手

  街頭的電影海報欄,定格在春節檔的幾部大片,整個春節檔消失了,之後的春季檔也消失了,在暑期檔的時節,影院仍閉門謝客,幾個月來的大片小片都成了院線不知何時能釋放的庫存,整個行業和不計其數的影片的節奏被打亂了。

  《春潮》原計劃在今年三月公映。影片入圍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且是當時的爆款,開票即售罄。電影節裏熱門的話題之作,選擇公映檔期卻捉襟見肘。影片製作成本1500萬,主演金燕玲和郝蕾,是專業能力得到業內公認的兩代“演技擔當”。但它面對市場時,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和不確定因素。這是一部從女性視角出發,探討女性代際之間相互依傍、相互折磨的影片,一部深入原生家庭痛苦關係的作品,它不是爽片,要求觀眾耐著性子,用寬容的價值觀念去體諒主角的困境和局限——這樣的作品,有較特定的目標觀眾群,若檔期選擇不慎,得到的排片比例有限,很可能落得公映首週末即下檔的遭遇。

  同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參賽片(亞洲新人獎單元)的《送我上青雲》,是和《春潮》類似的女性主義題材和視角,片方險中求生地在8月公映,主演姚晨盡其所能地發揮了明星效應,用盡了她在行業內的人脈資源,影片首映當天的排片佔比艱難地突破2%,首日票房200萬。而同期上映的商業大製作在首映當天的平均排片量是多少呢?20%。之後的半個月裏,靠著文藝青年和專業人士層賣力的“自來水”,《送我上青雲》在院線堅持了近一個月的“長線放映”,這個放映週期在同類型影片中實屬罕見。這給了《春潮》一定的信心,看到潛在觀眾的規模和市場空間。但是因為影片不夠喜慶,無法進入2019年秋季檔,之後要回避賀歲檔和春節檔,能選擇的最優先的檔期就是今年三月。

  中國電影工業總量逐漸龐大,類型日漸豐富,影片輸出僅有影院單一渠道,並且,藝術院線薄弱,商業院線無法應對觀眾訴求和影片審美的差異性。這是過去多年被影市繁榮遮蔽的結構矛盾,疫情導致的影院歇業,其實倒逼行業來改善這個結構性難題。視頻平臺向《春潮》片方提出合作意向,這是內容製作方和輸出平臺雙向尋找的結果。李亞平承認,當整個行業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時,一個大型流媒體平臺願以“提前點映”的方式把《春潮》推向觀眾,在現實層面,片方的經濟壓力緩解了,在感情層面,感受到影片的品質被認可並且能讓更多人看到作品,這對創作者而言是很溫暖的。

  《春潮》上線,李亞平直觀的感受是,平臺針對會員用戶精準投放,精準行銷,極大緩解了片方在發行和宣傳環節的壓力。並且,主創以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完成和觀眾互動,不需要疲於奔命地跑路演。但很快,這個有著豐富行業經驗的出品人和製片人發現,自己面對“線上發行”,是個茫然的新手。“在傳統院線公映,雖然我得到的排片很有限,但每天會拿到堅實的數據,排片佔比多少、上座率多少、票房多少,每個數字都是踏實的。而影片上線,關注度這麼熱烈當然高興,但我心裏是沒底的,我不知道多少人是在播出平臺上付費觀看,多少人通過網絡分享觀看,又有多少人把影片添加到收藏夾、可遲遲不看。”線上發行的商業模式難點即在於此,平臺對觀眾的驅動是個不可測的變數,以及在目前的網絡環境裏,大量用戶習慣於免費分享,很少有付費的意識。李亞平形容,“以前是時間有限,要盡可能快地説服更多的觀眾來看;現在感覺是擺了個遙遙無期的攤,看著人來人往,卻不知道該怎樣説服他們掏錢。”她説,流媒體渠道確實讓內容製作者看到更多機會,而同時,新渠道意味著新的觀演關係,大家都是新手,比如,“導演就要努力習慣和彈幕相處。”

  往前走是最重要的,創作者是這樣,整個行業也是

  《灰燼重生》上線視頻平臺的消息傳出的第一時間,導演李霄峰接到相熟的一位影院經理的電話,對方問他:“為什麼不再等等呢?一部在視聽上投入那麼多心思的作品,在線上放映不可惜嗎?等影院開門後,我這裡還是給你放。”李霄峰説,他感激許多朋友對電影的“體恤”,但遇到外部環境的劇變,“往前走是最重要的,創作者是這樣,整個行業也是。”

  在李霄峰心裏,《灰燼重生》是拖延太久還沒能翻過去的一頁。影片製作完成于2016年底,當時的片名叫《追·蹤》,次年,影片先後在釜山電影節和平遙電影節展映,幾次公開放映讓他看清了影片在整體結構和剪輯節奏中存在的問題。於是他決定重拍、補拍部分內容,並重新剪輯。也正是這個過程,拉長了後續的規定程式流程,錯過了趁電影節勢頭進入發行渠道的最佳時機。2018年、2019年兩年裏,片中兩位男主角聶遠和羅晉各自因爆款電視劇成為很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然而因為 《灰燼重生》的總投資超過2000萬元,進入院線意味著必須要收回6000萬以上的票房,這對片方是很大的壓力。2019年,黃覺和羅晉陪著自稱“有嚴重社交恐懼症”李霄峰參與電影發行行業大會,帶他四處拜碼頭,最終把影片的公映檔期暫定在今年四月中旬。

  疫情讓影片公映再度變得遙遙無期,直到一家視頻平臺提出“線上播映”的合作意向。片方剛確定要“上線”時,李霄峰覺得非常內疚,認為自己辜負了整個拍攝團隊,“好好的作品,怎麼就變成網絡電影了?”遠在歐洲的攝影指導在社交網站上的一條更新安慰了他,對方貼了一張他們都很喜歡的劇照,配了短短一句話:“影片無法在影院與大家見面,但我依然為它驕傲。”李霄峰説,看到同伴這樣説,他釋然了——播出渠道不同並不會改變影片的品質,先入為主地認定“網絡電影”品質不行,這偏見該拋下了。

  《灰燼重生》上線頭五天,李霄峰做了四場直播,其中一場的直播對像是電影行業各工種的從業者和電影學院的學生,聊製作細節聊了四個多小時,結束時已過午夜。下播的時候,他感嘆:“直播可比路演和映後談累多了!”克服了既往刻板印象製造的偏見,“上線”這件事讓李霄峰更多體會到的是改變帶來的新的交流空間,他説自己是個面對陌生人就緊張的“宅男”,然而在直播交流中,“在相對專業的框架下,面對有針對性的問題,哪怕是刁鑽的問題,我也能鬆弛地和他人交換想法,交流更有效也更有建設感。” 《灰燼重生》上線時,他的第三部長片《風平浪靜》已經完成,新片劇本也在進展中,所以他形容自己面對《灰燼重生》,是“告別的時刻”, “可能面對行業也是這樣,如果變化是必然的,那麼創作者去適應變化並體會改變帶來的益處,總是好過原地踏步的抱怨。”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