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影 > 正文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聚焦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
2020-07-29 13:32:2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馮雪

  金爵電影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武若曦):7月28日,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的“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專場上,范儉、范士廣、林晨、秦曉宇、竹內亮等曾深入抗擊疫情一線的紀錄片創作者,和大家探討了特殊時期紀實影像的拍攝角度與邊界拓展。

  作為獲得過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大獎的資深紀錄片導演,范儉有過拍攝重大事件紀錄片的經驗,他的《活著》和《十年:吾兒勿忘》聚焦汶川地震。與2008年深入汶川地震創傷的第一現場不同,這次去武漢,范儉有意選擇了“往後退一步”,他選擇了居民社區作為拍攝的“主戰場”,將那些表現社群關係的故事集結成了一部作品,並取名為《被遺忘的春天》。

  由范士廣任總導演的紀錄片《人間世》曾引發過廣泛的社會關注,這次他決定再次把鏡頭對準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但他有意拋棄了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更多地關注個體化的感受。“在特別重大的災難面前,我覺得個人化的敘事、經驗和體驗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支撐,而且會讓你看到個體中的經歷。若干年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是更為寶貴的東西。所以我們就展開了100個人的採訪計劃,我們離開武漢前一天還在採訪。”范士廣認為,紀錄片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反映現實和時代的時候,能呈現出這個世界的複雜性和人的複雜性,“這是你的天性要做的一件事情。”

  與范儉和范士廣的專業出身不同,武漢人林晨是一名VLOG博主,在B站上也是小有名氣。在封城的日子裏,他用手機和無人機拍攝創作的系列短視頻《武漢日記》是疫情初期最早獲得高關注度的武漢影像紀錄。林晨坦言自己當初確實想記錄疫情,但更多是從日常視角出發拍攝的,“日常的東西才更加真實鮮活”。他在拍攝時故意把航拍無人機起飛的鏡頭都拍攝進去,因為這代表了拍攝者的視角,“有了這個鏡頭就有了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下,大家日常的生活就被昇華了,“我的片子裏沒有一條特別完整的故事線,但最後呈現出來的整個精神和抗疫背景又是一致的”。

  如果説林晨的《武漢日記》完全是一次個體視角的呈現,那麼大象紀錄創始人秦曉宇正在製作中的全民記錄計劃《余生一日》則像一束聚光燈,打在了生活的萬花筒上,試圖把不同的視角集結起來。這部紀錄片邀請百姓在2020年2月9日這一天,拍攝他們與親友的日常片段,最終剪輯成一篇中國人的抗疫“影像日記”。在秦曉宇看來,這種企圖具有啟蒙意義:“大家突然覺得,原來我記錄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它就是歷史本身,原來我就是一個歷史的書寫者。”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疫情期間,帶來了兩部帶有典型新媒體屬性的作品《南京抗疫現場》和《好久不見,武漢》。區別於其它拍攝疫情主題的紀錄片人,竹內亮以在華日本人身份進行的主觀講述,呈現了最客觀的記錄,以此告訴世界發生在中國武漢的真相,“我想把我親身看到的武漢傳達給全世界,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去掉外國人對武漢的偏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