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改編翻拍劇緣何屢屢“毀”經典
2020-11-26 09:21:37來源:文匯報編輯:馮雪

  

  新版《鹿鼎記》引來觀眾吐槽,新版韋小寶太過浮誇。圖為劇照。

  僅2.7的豆瓣評分,讓日前開播的新版《鹿鼎記》創下了金庸劇有史以來的最差評。劇中擠眉弄眼、咋咋呼呼的韋小寶被廣大網友罵上熱搜 “不忍直視” “像猴戲”。一部根據張愛玲小説《半生緣》改編的電視劇《情深緣起》,開播後同樣引發了選角失敗的爭議。顧曼璐與顧曼楨這對悲情姐妹花,由劉嘉玲與蔣欣兩位相對“靠譜”的成熟女演員出演,但在角色詮釋中多了幾分浮誇,少了幾分淒涼,尤其劉嘉玲飾演的顧曼璐,舉手投足活脫脫一位豪橫的霸氣女總裁,難免丟失了原著中“沒有一個人物不悲涼”的況味。

  經典IP翻拍向來是熒屏上的熱門,近年來,《尋秦記》《粉紅女郎》《上錯花轎嫁對郎》等前赴後繼地推出新版劇集,收視大多不俗。但也有一些翻拍劇,因表演浮誇、製作粗劣等問題“翻車”,個別片段更是被網友截屏放出,在評論區“吊打”。應該看到,種種“毀經典”的犀利批評背後,更多的是觀眾“恨鐵不成鋼”的嘆息。在享受完IP帶來的話題熱度和流量紅利後,翻拍劇如何提升品質使之真正符合觀眾和市場期待,這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魔改”背後,是創新還是刻意標新立異

  近年來,以金庸、古龍為代表的傳統武俠IP,儼然已成為“翻車”的重災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通過翻拍劇走進大眾視野,但除了刻意 “造星”之外,“江湖”已遠,觀眾很少能從這些新版中找到武俠世界最初的義薄雲天或快意恩仇。而新版《鹿鼎記》堪稱金庸劇最新“吐槽”泄洪區——從“撒石灰迷人眼相逢茅十八”開始,韋小寶浮誇的表演伴隨劇情對原著漫不經心的隨意改編,不斷挑戰著觀眾的忍耐度。

  要知道,《鹿鼎記》是金庸小説的“異數”,作家在這部封筆之作中,塑造了與傳統俠客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韋小寶,他油滑雞賊,江湖習氣重,既狡黠又具有偽裝性,卻也有狂妄倔強的一面。這個小混混,在一系列複雜歷史事件中以戲謔的身姿遊走自如,只有當師傅陳近南被“情敵”鄭克爽害死時,才展現出全書中罕見的悲情時刻。恐怕張一山等主創沒能領會的是,《鹿鼎記》是一齣引人發笑的喜劇,更是一部掩卷悲從中來的正劇。每當韋小寶施展開“神行百步”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到歷史的寒意和封建王朝的腐朽,感受到一個在浮世繪中奮力掙扎的個體命運。

  此前的影視化演繹中,梁朝偉演出了韋小寶的活潑無邪、睿智義氣;周星馳用無厘頭喜劇強化了《鹿鼎記》的荒誕與諷刺。翻拍劇需要不斷創新,但有價值的“創新”需要融入時代氣質。從選角來看,張一山並非無一是處,只是目前看來,這個用力過猛的韋小寶集中暴露的是創作的根本問題,即缺乏對人物準確深入的理解與設計——如何更好地融合經典性與時代性而不是嘩眾取寵,是創作方更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為何“平庸”?過度依賴商業模板而非再造價值

  相較于金庸的武俠小説,根據最新熱門網文IP改編的劇集,更是從誕生之初就已經站上了 “巨人(流量)的肩膀”,加之網文産業成熟的商業化運作,早已形成了一套從選角到製作宣發相對固定的商業模板。然而,過度倚重工業化體系,缺少對藝術創作的尊重,也使得一些IP劇暴露出套路有餘、新意不足的問題。這些作品或依賴主演的“票房”號召力、或依賴原作的影響力,在播出後能夠引發一波小高潮,但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故事空洞、人物形象扁平等問題紛紛浮現,口碑和播放量都乏善可陳,最終難逃高開低走的結局。

  近期熱播的古裝劇《燕雲臺》,就顯現了低分“大女主題材”的共同困境——絕不允許自己“輸”的大女主,也絕不允許自己不“美”。觀眾發現,無論是在草原上縱馬飛馳,還是在床上忍痛生産,蕭燕燕始終保持著一絲不茍的髮型、精緻明艷的粧容與波瀾不驚的神情。固化的表演方式,失“真”的表現方法,讓不少觀眾不得不選擇了倍速播放,甚至棄劇。

  IP的影視化創作,不同版本的高下之分,並不難認清。譬如,同樣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説《半生緣》,許鞍華導演的電影版令人難忘,不僅因為吳倩蓮、梅艷芳、黎明和葛優的超級陣容,更是源自作品準確再現了原著看似風輕雲淡轉身悲涼滄桑的神髓。重要的是,影片拍出了自己精彩定格。如,沈世鈞與顧曼楨第一次吃飯,沈世鈞一雙筷子放下去不是,拿起來也不好,正是拘謹跼踀、小心翼翼的時候;導演讓一隻小螞蟻從顧曼楨細巧的手腕上爬過,同桌吃飯的許叔惠並未注意到,沈世鈞卻定睛看了許久……(記者 童薇菁)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