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綜藝 > 正文
時隔40年《國家寶藏》續寫“九色鹿”的今生傳奇
2021-01-07 11:14:5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武若曦

  國際在線消息:1981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改編的動畫作品《九色鹿》風靡一時。因為那段捨己救人的熒屏故事,“九色鹿”作為美麗、善良和正義的化身,定格在了無數70後、80後的記憶裏,也成為無數國人關於敦煌之美的啟蒙。

  40年後,“九色鹿”重返熒幕。她以“國寶守護人”的身份現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不僅再度勾起了一代人美好的童年回憶,也開啟了觀眾深度了解敦煌、親近敦煌的熱忱之心。

  在動畫故事裏,九色鹿是人類的守護神。那麼在現實世界中,誰創造了九色鹿,誰守護了九色鹿,又是誰和同伴們的故事沿著絲綢之路傳遍遠方?

  節目組供圖

  1月3日晚,第三季《國家寶藏》第五期節目走進敦煌莫高窟,不僅帶領觀眾感受它“凝千年藝海之精髓,匯四方文化之瑰寶”的浩瀚氣象,也通過《鹿王本生圖》、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莫高窟第220窟三大國家寶藏,講述從“一個人的執著”傳承開來的“一群人的堅守”,並試圖啟迪今天的年輕一代續寫這場文化的接力,締造敦煌藝術新的巔峰。

  爺孫三代守護敦煌壁畫

  88歲老先生64年零失誤,卻稱“我們一家只是泥瓦匠”

  《鹿王本生圖》的前世故事發生在1945年:深夜的戈壁中,“敦煌守護神”常書鴻騎馬追逐離開敦煌的妻子,意外墜馬昏厥的他,醒來後發現九色鹿出現在身旁,給了他重新選擇的機會:“是時候停下來了,要是再繼續下去,你將失去一切財富,你會後悔的!”

  舞臺上,辛柏青飾演的常書鴻眼神堅定:“雖然我沒有信過佛,但我心中也有佛。我的佛就是莫高窟,我的至愛就是莫高窟,所以無論任何艱難險阻,我都會與它終生相伴。”

  《國家寶藏》借用虛擬技術讓“九色鹿”和“常書鴻”同臺,並邀來配音老師丁建華重現動畫片中九色鹿的聲音。與其説節目是在致敬經典,不如説節目是以致敬經典之名,致敬所有為守護敦煌文化“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人們。

  在第一季《國家寶藏》時,“永遠的敦煌少女”常沙娜就曾講述過父親常書鴻先生癡守敦煌半個世紀的故事。1935年,因為偶然在巴黎街頭看到由伯希和編輯的《敦煌圖錄》,他備受震撼,毅然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哪怕妻離子散,身邊的戰友一個個離他而去,甚至被提醒守在莫高窟將是“無期徒刑”,常先生也從未停止對敦煌藝術的保護。

  莫高窟九層樓檐下的鐵馬風鈴,蒼涼傳響。與它遙遙對望的黃沙之下,是常書鴻永遠的安息之所。在他身邊,還長眠著眾多為敦煌奉獻的人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選擇歸根大漠,隱身於世,生死相守。

  本期《國家寶藏》講述的爺孫三代守護敦煌壁畫的故事,讓觀眾從更加平凡的視角深切感悟了一次“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已經88歲的李雲鶴老先生,在莫高窟做了64年的文物修復工作,他這一生都在和時間賽跑,近4000平方米的壁畫,500多身的塑像,在他的手下重獲新生;兒子李波今年56歲,莫高窟第220窟是他看著父親修復起來的,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他回到大漠,幹了父親的老本行,他説,每次從外地回來有一種生命的興奮,於是一幹就是30多年;31歲的孫子李曉洋是在敦煌出生,在莫高窟第220窟邊上長大的,如今也已從事了10年的壁畫修復工作,他想像著自己的孩子未來也會虔誠地守在敦煌,把爺爺的手藝和理念傳承下去……

  節目組供圖

  修復壁畫64年,李雲鶴老先生從零起步,練就了一身本事,如今仍在一線發光發熱,他卻謙遜地稱“我們一家不過就是泥瓦匠”。老先生這一生最驕傲的就是64年零失誤,面對不夠認真的徒弟,他會跟孩子們説:“佛像就是不會説話,會説話你修不好就去法院告你們去!壁畫比我們自己的肉都金貴,肉可以再生,而壁畫不能!”

  如今的敦煌研究院,已從建院之初的18人,發展到1473人。在世代守護下,莫高窟這座凝結著人類千年文明的璀璨瑰寶延長了生命,也深情訴説著“我心歸處是敦煌”的執著。觀眾們説,這個故事和“給兵馬俑拍照的人”一樣震撼人心,他們從事著自認為“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抱樸守拙,工於匠心,而這樣的熱愛,可能是對時光對浪漫的表白了吧!

  “後九色鹿時代”的啟思

  吾輩當努力,讓世界看到敦煌藝術新的巔峰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一個溝通中西的商貿重鎮,留下舉世矚目的人類文化遺産。

  在漫長的歲月裏,無數藝術家走進黑黝黝的洞口,未留下名字,卻留下丹青千壁,將近八個世紀的燦爛文化凝結在45000平米的壁畫中。六萬多件的敦煌文書,上起十六國,下至北宋,因為戰亂曾被迫封存。千年之後,洞口重見天日,卻又逢亂世,洞內寶物大量流散海外。

  飽經滄桑的敦煌,見證了中國文化的一面輝煌,一面血淚。如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所説:“敦煌,是一節歷史課、文化課、藝術課、地理課、傳承課。”80多年來,在一代代人的悉心守護之下,敦煌文化逐步從悲涼中走出來,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本期《國家寶藏》從《歸義軍衙府酒破歷》一分為三段的顛沛流離命運切入,講述了一件國寶是如何在中國眾多考古學者的苦心奔走下,在日本青山先生一家的無償捐贈下,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支持下,得以全卷“合璧”。見證了文物回歸之旅的原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永增先生説:“未來我們期待著能有更多的中國文物回到祖國,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出生於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為了掌握中華文明的發言權。當然,我們也向全世界的學者敞開懷抱,因為這不僅是敦煌的歷史遺存,更是敦煌帶給全世界的共同財産。”

  節目組供圖

  對敦煌文化更好的保護,是對它的傳承和光大。回望歷史,常書鴻、張大千、徐悲鴻、董希文、關山月等美術巨匠都是受到了敦煌的熏陶和滋養;馮健男等老一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創作匠人們,當年也是根據莫高窟的壁畫,創作出了經典的《九色鹿》。

  節目特別從《九色鹿》衍生開來,回顧了“一座上美廠,半部國漫史”的輝煌。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為代表的第一次高峰,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九色鹿》《哪吒鬧海》《三個和尚》《葫蘆娃》為代表的第二次高峰,曾經的中國動畫享譽世界,斬獲過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大獎、第17屆戛納電影節榮譽獎等重磅獎項,並影響過眾多的動畫人——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的導演、“動漫之父”手冢治蟲,就是看了中國動畫片之後放棄學醫;憑藉《千與千尋》封神的宮崎駿,也是因為中國動畫,萌發了將動畫作為終身事業的想法。

  輝煌屬於過去。“後九色鹿時代”的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同樣在沿著前輩的路,進行新一輪敦煌文化以及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孵化。當我們放眼望去,會發現“藝術之花”正越來越多地綻放在我們的生活裏: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電影《英雄》《妖貓傳》等無數影視劇的場景還原來自敦煌莫高窟;奧運會開幕式的飛天、舞蹈《絲路花語》《千手觀音》,無數的美妙身姿來自敦煌莫高窟;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天頂彩繪、民族文化宮的建築裝飾、福娃歡歡頭上的火焰造型,無數的紋飾元素也是來自敦煌莫高窟……

  80歲的馮健男老先生説,當年,他們懷著朝聖的心情打開了敦煌的藝術之門,在簡陋的環境裏日夜兼程,你追我趕,並把這股“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的精神氣兒貫穿了整個的創作生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否看到下一部像《九色鹿》般的傳世經典,也讓世界看到敦煌藝術新的巔峰呢?看著《九色鹿》長大的常書鴻先生的外孫崔冬暉、新一代“上美影”人田懿在節目中給出了他們堅定的答案,我們也有理由期待——這場文化的接力之路,將在吾輩腳下走得更加寬闊而自信!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