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視劇 > 正文
《跨過鴨綠江》:更新的主旋律語境 讓歷史照見未來
2021-01-19 09:03:59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將恢弘歷史細細講來,既有宏觀的角度,也有大量的個人微觀視角。圖為《跨過鴨綠江》海報。

  連續三周,全國黃金檔電視劇收視榜首都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跨過鴨綠江》。它自去年底登陸央視一套,每一週收視率都在攀新高。實時關注度破3%,平均收視率超過2.5%,是央視一套近年來收視成績最好的開年劇。

  更難得的是,劇集播出後,參加過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老戰士給劇方寫信,“一股中國軍人的英雄氣,在胸中激蕩。我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年輕的網友也在評分網站上留言,“從陪爸媽看到提醒他們準時追劇,銘記歷史就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無差別年齡段觀眾都在為這部電視劇點讚。在劇評人馬慶雲看來,《跨過鴨綠江》作為主旋律劇作,呈現出了自己的獨特魅力,“它在戰爭氣度、人物塑造、歷史美學等方面都呈現出更新的語境,讓歷史照見了未來”。

  從大局開始講戰爭,讓“一個小兵”視野大開

  毛文戎老人是那位激動得給劇方寫公開信的老兵。他的信中有這樣一段:“我是一個志願軍小兵,在朝鮮戰場兩年零五個月,先後在軍司令部作戰科、政治部秘書科、宣傳科工作,在主攻團參加過反擊戰。但我對整個抗美援朝的了解是片面的,很有局限。《跨過鴨綠江》展現出一幅立體的、有聲有色的歷史畫卷,使我視野大開……”

  如同“當年的小兵”,今天的觀眾在打開這部劇時,也像進入了歷史的課堂,從大格局開始了解戰爭。有別於以往戰爭題材劇常用炮火連天將觀眾引入現場,《跨過鴨綠江》反其道行之,劇中真正的入朝第一戰,從第八集才姍姍來遲。劇本用整整七集的體量,滿足觀眾對那場戰爭“硬核知識”的需求:抗美援朝,我們為何要打?這場實力懸殊的較量,我們為何能夠打贏?

  通過高濃度的“文戲”,劇集為觀眾展開當年的歷史大格局。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向來不惹事,也不怕事。朝鮮戰爭爆發,美軍的侵略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境,中國的國土安全、民族尊嚴、人民生命財産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和侵害,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作何反應。是像麥克阿瑟斷定的那樣忍氣吞聲,不敢干預?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偉大的中國人民選擇了後者。《跨過鴨綠江》就用綿密的戲劇將那段恢弘歷史細細講來,既有宏觀的角度,也有大量的個人微觀視角。值得一提的是,劇中那些跨語言的對話,全部以不同語種原音呈現,製造了歷史對話的現場感。

  歷史的畫卷以符合當代觀演語境的樣貌呈現,年輕人對於我們當年為何戰、怎樣贏,有了更生動入微的認知。

  塑造大人物也著墨小人物,讓年輕的抉擇感染年輕的心

  《跨過鴨綠江》裏當然有引領中國革命航程的大人物,它真實塑造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以及鄧華、洪學智、韓先楚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的崇高形象,謳歌了以黃繼光、邱少雲為代表的志願軍指戰員不畏強敵、英勇鬥爭的戰鬥精神。但在塑造好大人物、革命英烈的同時,鏡頭也對準了盪氣迴腸戰爭裏的普通戰士,從可歌可泣的前線群像裏凝練出一批質樸年輕人。

  比如偵察排長鄭銳,他出身普通百姓家庭,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當地一名公安人員。在得知朝鮮前線需要增援後,他第一時間收拾行囊,義無反顧奔赴戰場。他身上,承載著樸素中國人民“母親送兒上戰場,送了一個又一個”的濃烈愛國情。比如射手陸乘風,這位神槍手既是志願軍戰士意志力、忍耐力的注腳之一,也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化身。汽車兵馬金虎、戰地醫護金醫生和王珍珠、戰地宣傳李幹事、文工團演員鄭雙雪……這些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小人物形象貫穿全劇,“吃餃子”“合影”“送別”等平凡生活中的日常活動,從普通人的視角觀察到了戰爭背景下的生活畫卷,為嚴肅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注入別樣的“親歷者”的氣息。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戰,先後有240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熱血戰士奔赴前線。當劇中真實的英雄與虛構的年輕人相得益彰,觀眾向英雄致敬的同時,也看見了無數“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的年輕人。這群年輕人鐵了心跟黨走,他們的抉擇觸動到今天熒屏前同樣年輕的心,“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精神”真正藉由一部文藝作品讓觀眾入了心、動了心。(首席記者 王彥)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