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視劇 > 正文
脫口秀節目流行折射年青一代變化
2021-09-17 09:21:08來源:中國文化報編輯:王卓

  隨著《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等節目的熱播,一方面脫口秀這種口頭語言幽默的喜劇形態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脫口秀演員的知名度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人們對脫口秀節目的語言風格、幽默尺度、議題內容、價值觀念等,往往喜好和偏向各異,讚美與批評齊飛,説好者眾多,非議也不少。應該説,在如今這樣一個文化背景、知識水準、社會身份、教育程度、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千差萬別的現實中,對一個事物、一種現象、一個節目,出現爭議和異議實在太正常不過了。只要不是劍拔弩張、黨同伐異,這種爭議恰恰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人們不需要眾口一詞,節目也不能千篇一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有的結果。

  給舶來的瓶子裝上本土的酒

  脫口秀這種節目形態是舶來品,在中國,大多數喜劇文化作為亞文化存在於市井小巷、街談巷議之中,某些穿街走巷的民間戲曲,也保留了一些口語喜劇的元素。喜劇在中國的發展並不容易,從當年馮小剛的賀歲片到開心麻花的作品,也包括“吐槽”和“脫口秀”。但時代畢竟在變化,如今,人們有了更多的空間、更多的心情、更多的自信,可以容納與人為善的幽默、諷刺、調侃,人們甚至需要用這種“最低限度傷害”的方式排遣生活和精神上的鬱悶,表達對社會中、生活中種種不爽現象的解構,從而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正面,讓壓抑的情緒得到有效釋放。這也是《脫口秀大會》能夠做到第四季、能夠得到那麼多人關注的重要原因。

  脫口秀表達的是生活態度

  本季節目,《脫口秀大會》有些新的變化。嘉賓臺上有來自不同行業、從事不同職業、擁有不同背景的跨界選手加入,參會者除了一些大家熟悉和不熟悉的脫口秀職業演員以外,還有許多來自各行各業的跨界脫口秀選手,甚至有李誕在大街上“偶遇”的交通警察。當然,大多數脫口秀專業演員也是從業餘中轉過來的,畢竟藝術院校並沒有脫口秀專業的科班學生。“每個人都能做5分鐘脫口秀演員”,表面看來似乎是個口號,其實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人人都能用幾分鐘把別人逗笑、讓自己快樂,那生活可以減少多少不必要的煩惱和憂愁?我特別喜歡脫口秀節目的地方,就在於它傳達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敲打但不打倒,批評但不批判,諷刺但不否定,即便是楊笠對男性“普信”的評價,也是刺到為止、見好就收。所以,無論人們是否同意他們的種種觀點,這種態度還是積極有益的。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既然有差別,就不會有完全的同一。説説笑笑、打打鬧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合則多看、不合則散,這原本應該是文明社會應有之義,不必勉強求同,大可堅持存異。

  生活才是脫口秀的幽默之源

  雖然網絡上各種偏激的言論不少,有時貌似氣勢洶洶,其實看看人們周邊的同事、同學、親人、朋友,大部分還是對喜劇、對段子、對諷刺接受而且容忍的。人們聚在一起,相互開玩笑,讓開心不開心的事被笑聲化解,已經是生活常態。特別是年輕人,開不起玩笑、説不得笑話的人越來越少。這次東京奧運會,從拿到第一塊金牌的楊倩開始,這些“00後”勝敗不驚、談笑風生,這是多麼健康的心態。

  所以,《脫口秀大會》反映的其實是社會的這種改變:人們可以輕鬆地談論各種社會話題、生活話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女性別差異、躺平、內卷、父母關係、異性朋友、辦公室文化、心理健康……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大都可以成為脫口秀的題材。相比以往,《脫口秀大會》第四季有意識地進行了“生活化”升級,這也是《脫口秀大會》題材上的轉向:緊扣生活主題,聚焦社會痛點,用幽默的脫口秀文化向大眾傳遞“還是生活最幽默”的理念。通過脫口秀,大家在歡聲笑語中達成共鳴、共情、共識,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肯定有所裨益。從某種意義上説,本季脫口秀將外來形式與本土生活相互融合,成為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新圖鑒。

  有趣味更要有意義

  當然,脫口秀的玩笑肯定是有邊界的,在觀眾、用戶的“督促”下,幾屆《脫口秀大會》節目不斷與社會主流價值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當然,無論是對節目還是對脫口秀演員來説,絕對做不到十全十美,無數觀眾的眼睛“總合”,自然是超乎尋常地雪亮,對瑕疵和問題的批評和非議也理所應當。實際上,這檔節目也正是在監督、批評和建議中不斷完善的。當然,讓年輕人更輕鬆,讓社會更寬容,依然應該是《脫口秀大會》的生存之本。生活不易,快樂難得,不僅有趣味而且有意義,正是脫口秀節目的價值所在。(尹鴻 作者係清華大學教授、文化與影視評論家)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